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三代领导人坚持依靠自己的实践,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邓小平使历史课题得到初步解决;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中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改革,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果我们去追踪这股浪潮的历史成因,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80年代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是前两次浪潮在更广阔领域里的继续。到目前为止,当代社会主义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主义改革浪潮:第一次是50年代初出现的南斯拉夫改革;第二次是50年代——60年代出现的苏联、东欧等国的改革;第三次是80年代出现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高潮。这三次改革浪潮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互相交叉和并列的、不可能明确划分三次改革浪潮的时空界限。南斯拉夫的改革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时代的到来,从此至今,所有社会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演进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近代以来,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国际背景。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加强的历史演进过程,全球化的每一个发展都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成为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同时社会主义发展也遭遇了重大挫折;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将使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的最大国情,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是我党确定跨世纪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各项部署的基础。本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和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的根本保证,三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大国强权政治相交织,使两大阵营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本文重点聚焦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主要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模式演进、关系展望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以期处理好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只有国家正确处理软与硬、主与次、公与私三对关系,社会抓住宣传和教育两个重点,个人把握自觉践行这个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才有合理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革命、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表明科技革命,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三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情而进,这才是面向21世纪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这一研究应解决三个主要问题:即市场经济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围绕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主题,可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即理论源头研究;市场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前景,中国走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开放道路已经20多年,我们有条件在这一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的、有说服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形成历史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割断理论发展历史联系的空降物,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探索的理论准备和理论孕育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直接酝酿阶段——邓小平在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的理论探索;重要准备阶段——邓小平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1.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基本原理。本文试就我国现阶段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保障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充分论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出现了三次社会分工,也造成了社会一次次分裂,产生了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财富的阶级对抗。三次社会分工说明,文明是从  相似文献   

12.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形成历史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割断理论发展历史联系的空降物,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辛探索的理论准备和理论孕育过程。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邓小平在1975年全面整顿期间的理论探索以及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理论探索,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作了必要的理论酝酿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们通过自觉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然而,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一样,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同样要以作为以往人们历史活动结果的、既定的历史条件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本文的任务便是考察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相一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也有着显著的理论特色。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社会主义性质,提出了富有革命性、阶级性的培养“四有”新人的道德建设目标和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二、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核心,具有历史性和科学性。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对道德与物质利益、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奉献与享受的关系作了历史而辩证的科学解答。三、“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邓小平适应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点构筑其道德观,实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邓小平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三次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进行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第一次是 19561958 年的直接体制内改革尝试,第二次是 19781992 年的体制外改革,第三次是 1992年至今的体制内改革。通过这三次改革,我党最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束缚,开辟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渐进改革之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7.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体是通过三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一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自信建立起来的,即自信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的科学认识;二是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的自信建立起来的,即自信是立足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选择;三是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建立起来的,即自信是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深刻把握。只有坚定这三方面的自信,才能真正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把社会和谐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世界现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本质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推动了四次大的社会主义观念革命,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超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一次观念革命:确立实践标准,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从“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转换;第二次观念革命: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突破“姓资姓社”的迷障,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革命性变革;第三次观念革命:确立“三个代表”标准,突破“公有私有”不相容的思维定式,实现从传统公有制体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开创性转变;第四次观念革命:确立以人为本标准,突破传统“增长模式”的制约,推动实现从重视“物”的增长模式到重视“人”的发展模式的时代性跨越。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逻辑、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其中,话语逻辑主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范畴、术语及其宣传和普及问题;历史逻辑主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发展逻辑则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产生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蕴含着理论自信产生的基本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研究,正是通过这三个逻辑的维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与理论体系,并在探究社会未来发展规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