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文学史发展和寻绎鲁迅的思想文化个性来说,鲁迅是真正的小说家,或者说是现代文学在近代萌芽以来真正相信文学的纯粹性的小说家,而且是以相当的勇气选择了这样的学术理路和人生追求,并且贯注了他历史文化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思想。鲁迅梦想着“摩罗诗力”的反抗权威和专制,“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以来,从本土语境考察鲁迅思想的生成,成为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现有研究大都遵循着影响研究的常规路径展开,从设定的具体议题来探寻双方之间的相似性,由此论证本土资源对鲁迅思想建构的影响。这种研究模式不仅忽视了鲁迅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将鲁迅早期思想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未能站在近现代转型的历史高度去反思本土思想资源在赋予鲁迅相关思维方式的同时,对其接受西方现代思想而言起到怎样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对于常见的“复古”和“开新”式研究,“对话”式研究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5.
鲁迅与中学历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鲁迅(1881~1936)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爱好中国历史的学者。鲁迅曾在北京大学等学校担任过专门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的教学工作,对于中国历史及教育发表过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对其在历史教育方面的贡献作一简要的探讨,以期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鲁迅这些能极大唤起儿童阅读兴奋感的作品,它不像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那样去讨好儿童,迎合儿童,它没有装腔作势地去模仿儿童的语气来说话,博人一笑。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在面对孙子,细细地讲述自己曾经拥有的“烂漫童年”。  相似文献   

7.
从"摩罗诗力"出发,鲁迅的小说拒绝史传体例,并通过把历史空间化,展开像阿Q这样"无名"之人的历史;它穿过人的外在言动及其矛盾,切入到人的内面,在灵魂的"告白"与"申诉"中,树立起人性的层深结构.中国与世界,历史与人,构成鲁迅小说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但我也不想那些不理解他的人用另一种方式伤害他的名誉,更不想那些唤不醒的人无知无畏地侮辱他、我不需要鲁迅。突然觉得说这话时浑身冒冷汗。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课程、新理念、新手段、新方式、新模式……“新”之声不绝于耳,似乎新课程的“新”,就是彻底抛弃“旧”的吐故纳新,只有对“旧”全盘否定才能适应潮流。殊不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合乎教学本质的经验或方法,已内化为“新”的一部分,不可分离。“旧”并非是与  相似文献   

10.
该文概括比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与胡适,两人的有关受教育、读书治学、各自成就的异同和侧重领域。鲁迅较多地接受老子、庄子、屈赋和魏晋文学等传统文化影响,也多受尼采、拜伦、雪莱、歌德、托尔斯泰等的影响;其成就主要在小说创作和杂文创作,鞭挞国民性病根,揭露其弊害。胡适较系统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经史方面的熏陶,接受杜威等的现代哲学思想;主要成就在于提倡文学革命,注重现代教育和治学方法,其治学所涉范围较广。此外,文章还概述两人相互之间的文字交往和互相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历史题材作品很多,其中鲁迅的历史(神话、传说)小说与郭沫若的历史戏剧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本从其作品所引发的接受对历史的“前理解”在解读本过程中的作用、对古今关系的处理及其对历史情节与人物性格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对其他俐观作了一个简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故家在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景色秀丽,风光宜人的历史名城。市区河网密集,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相似文献   

13.
本分析了鲁迅研究、鲁迅接受与历史语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当代鲁迅接受的现状及其历史语境的特点,尤其偏重于此语境对当代鲁迅接受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最后对当代鲁迅研究与接受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加以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主体性不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历史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因而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也不否定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选择性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历史过程是由主体的选择构成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主体的选择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主体的能动的选择性的统一;主体性的实质是主体以自身的根据对自身活动的自觉的选择这样一种性质。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主全的  相似文献   

15.
从留学到回国工作,鲁迅的一生同众多的日本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从他们对鲁迅的回忆中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而正直的中国人形象。他永远是笑着的,有着浓浓的赤子心,对朋友特别是对青年,他总是无私的奉献。日本人的鲁迅印象与当前中学生的鲁迅印象有很大的反差,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放,试图让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我国第一篇研究鲁迅思想和杂文的重要论文。他在《序言》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以及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和战斗意义。虽然在论述中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他对鲁迅研究的开拓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17.
李海燕 《陕西教育》2001,(10):40-41
鲁迅先生的生平表明,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就鲁迅一生所从事的工作来看,除了最后十年在上海做职业文学家外,自1909年7月从日本回国后到1927年秋定居上海之前的19个春秋,一直从事教育为主的职业。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他始终把希望寄托在新生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一个以心发现心的人,在其剑拔弩张的杂文背后,隐含着一股情感的激流,熔铸着他浓烈饱满的爱憎之情,然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较为外露,有的则倾于内向。无论是溢于言表的悲愤激扬,还是沉郁含蓄的抒而不发无不体现出其“情感中的理性的美”。  相似文献   

19.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鲁迅的评论,多是一些远视眼、近视眼.多是一些戴高帽、穿小鞋的,想把鲁迅存入银行获利息的人,所以尽管评论漫天飞,但有价值者寥寥无几,为了让鲁迅先生的灵魂安息,本文将用鲁迅的语言再现鲁迅.用常人的眼光看待鲁迅,感受鲁迅,走近鲁迅.然而,他不是普通的凡人,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他还活着"--鲁迅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