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山书院是明清两代徽州府六县所有五十四座书院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整个书院建筑群由学社建筑与文会园林组成。从历史沿革入手,分析竹山书院建筑布局特点与建筑形制特色,以及竹山书院园林的构成要素,以此探讨以竹山书院为代表的徽州古书院的典型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8,(6):87-90
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是处于明清两个朝代间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它的建筑及布局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更是把徽文化"植"入其中,并"栽"进了徽州的山水之中,是活着的建筑,是建筑、文化、环境合一的经典之作。因此,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的建筑及布局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教育十分兴盛,涌现出一批办学成功的书院。这些书院在创办者的品质、山长的条件、教师的素质、经费筹措、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很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中国传统社会人才培养极其重要。徽州书院在明清时期极为繁盛。徽州书院的发展能够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书院严格的规约制度。徽州书院宗派的归属,学统的确立得益于书院严格的祭祀制度;山长选任制度使书院管理人才得到保证;书院明确的经费管理制度使书院日常管理活动的进行得到了保证;书院的学规,讲学制度为书院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系列的规约制度是徽州书院延续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有赖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之发挥。我国千百年来的古代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在古代仅是培养“官”的工具。明清徽州教育中出现了书院的繁荣,成为古代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徽州书院教育力矫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开发民智、传播文化、普及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了教育自身的社会功能,对徽州文化的发达和此后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书院的经费不管是外部投入还是自身经营,都与中国其它地方有很大不同。外部主要来源于民间捐助,而非政府资助;内部创收则采用贷出收息和投资房产的商业化的方式。这种特殊的经费来源方式与徽州独特的文化氛围,徽州宗族以及徽州的商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明代的安徽,人们自然会想到当时以至后来在全国闻名遐尔的两大地域人群:凤阳乞丐和徽州朝奉。明代的凤阳府和徽州府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凤阳府是“龙兴之地”、“帝王之乡”,而徽州府则是“商贾之乡”、“文献之国”;前者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而后者在经济和文化上则占有绝对优势。明代这两个府的教育各具特色.尤其是书院教育更是出现各异的发展。对两府的书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书院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竹山书院看徽州的书院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山书院是雄村这一传统文化村的重要历史遗存,人们从中可窥见徽州的书院文化情愫及其渊源与归结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为纪念和祀奉这位大师,紫阳书院应运而生。南宋末,在朱熹故里徽州,当地人士与官员一道建成了第一个与朱熹有直接关系的徽州紫阳书院。明清时期,徽州人外出经商,为怀念故土圣贤,以表不忘根本,亦在汉口建成了紫阳书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家文化的起源可上溯到先秦,私人讲学亦自孔子始。悠悠千载,私学之风未有停歇,每逢乱世又担当起学术传承的重任,敦隆教化,扶持治道,功不可没。自宋代开始,书院教育日益形成规模。大小书院并  相似文献   

11.
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首,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其主持者皆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略与东林同,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彼此交往不断,一扫王学流弊之迷雾,而使“程朱之说复揭中天”。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02-106
通过对安徽古代书院的文献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梳理发现有安徽古代书院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研究主体多为高校研究者,且多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历史与书院志、书院与学术、书院与地方文化等方面,对于安徽古代书院的区域研究也集中于徽州书院的研究上,对于皖江地区古代书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3.
由于清代徽州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名媛的不断涌现。清代徽州名媛呈现出家族化、分布在各个阶层及与徽商同兴衰等三大特点。清代徽州名媛的涌向促进了徽州社会文学主体的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但也加剧了徽州的节烈之风。  相似文献   

14.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5.
元朝政府文教政策的调整,各处地方官的积极推动,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上述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促成了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按所在地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书院创建较少。按创建年代分,元代中后期安徽境内新建书院较多,也有不少前代所建而在元代得以留存的书院,经过修复被重新利用。按创建主体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绝大多数为民办,官办相对较少。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6.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筛选书院文化数据库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从整体研究现状、建设背景、建设意义、建设内容、数据库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等指标上进行样本分析,揭示书院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现状,为今后徽州文化书院数据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扬州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初兴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康乾盛世,扬州书院步入发展的黄金期,衰落于嘉庆、道光后.书院教育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学子自学能力,营造开放与论辩的学术氛围,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造就了大批真才实学者和学识渊博的师资,并为科举输送了大量人才.扬州书院对丰富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理念,不乏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书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及五代。然而书院真正成为制度和得到大力发展乃至兴盛却是在宋朝,这是与宋朝官府的支持、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宋代书院在组织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书院在高等教育方面所蕴含的意义,也可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徽商凭借其同乡互助、儒贾结合及结交官府等方式在两浙盐业经营中独占鳌头。盐商经营于异地,为解决子弟教育往往在当地兴办家学和书院。由徽商主持兴办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正学书院和锡山紫阳书院为两浙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