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在教材、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力图改变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面目可憎”的现状。于是,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呼声日高。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许华南老师的文章《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李永才老师的文章《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争鸣与深化四个阶段。研究问题主要涉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教学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教学怎样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意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批判与辩护等方面。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不清晰,教学与生活关系不明,重视移植性研究、忽视本体化研究等问题。“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需要改变研究思维方式,转换研究主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论争。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张的诉求及其困境,并且提出要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来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追求不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世界”,而是要使教学活动从“异化”走向“本真”,使其成为促成个体发展与完善、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体验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自由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教学过多地沉迷于知识的理性世界追寻,而忽视了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有其必要性。但是,一些教师在实践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时,不清楚回归生活后的教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异同,把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日常生活,甚至使教学少了“学科味”,教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区别与联系?本期刊发的杨宏丽和陈旭远《教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关系的审视》一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教学”与“生活”应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学”与“生活”逐渐分离甚至疏远,所以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提倡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应怎样回归生活世界?这是我国教育教学研究者与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说:“作为一门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鲁洁教授的话告诉我们.品德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如何实现这一课程意义呢?笔者结合执教的《我想要我能要》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笼罩在“功利、应试”的阴影中,使语文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和功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使语文教育由科学世界逐步向生活世界回归。《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  相似文献   

8.
毋庸讳言,我们世界就是一个“数学”的世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不断体验。让数学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的的深刻感悟。本文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谈谈让简练的数学回归生活,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这一主张给我们研究、审视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这一主张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在具体操作实践上也容易导致教师不知如何教学。面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反思“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张,重新认识教学和生活的关系,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教学论研究出现了一股“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本文对当前某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并指出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重新结构,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弊病不能依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冯光丽 《文教资料》2010,(27):158-159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审视,并提出教学应回归教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它是学生未来可能的生活世界,同时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梁宏周 《新疆教育》2012,(21):192-192
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  相似文献   

13.
对于教学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另寻他途,且不同观点各有其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让人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回归”和“生活世界”的理解不一,而且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一问题过程中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和理想教学的建构。其实,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不是争论它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认识到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特殊生活,是“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4.
作文离不开生活,犹如鱼儿离不开水。新课程就强调语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人文”,一句话,就是“回归生活”。基于以上理解,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生活式作文教学。在教学作文《美丽的家乡———唐庄镇》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尽情述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教育向人的生活回归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育价值观。目前,回归生活教育的倡导已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回归生活?怎样使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成为一种生活?笔者认为唯有“让教学少些功利,使其回归真实”,真正做到诚信教学,方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谢红仙 《成才之路》2011,(30):19-19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如果我们仅仅止于出发点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帮助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和着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新课程理念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又生成了不少疑问。尤其是对课程核心理念“回归生活”怎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对回归谁的生活、怎么回归生活等仍存在不少困惑。笔者以为,应对回归生活的综合课程,生活化教学是品德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从创设之初就提倡“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它内在地蕴含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内涵:既要求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又指出德育的终极价值应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其道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由于这一命题在语义及逻辑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在人们理解上存在偏差,学界对此也褒贬不一。从新课改的内容及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更多是向人们传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用生成性思维方式去看待教学和学生,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成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