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忙巴金百岁华诞的那一两年,与李舒接触比较多。尤其是为了给百万字的十六开巨著《巴金的一个世纪》配插图,我经常去向李舒商借甚至讨要他手中珍藏和李舒亲自拍摄的巴金照片。巴金去世那一天起到巴金第一个冥诞的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同几位同好合力赶制《浓浓乡情忆巴金》时,也得到李舒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文学大师巴金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李舒的这本关于巴金的书名叫《老巴金》,本来早就该出版以献给巴金百岁华诞的。拖到2006年1月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舒说的“出版社和我一直没能联系上”,当然是一句幽默了。因为,我就是巴金故乡…  相似文献   

2.
正巴金是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我因工作关系,幸运地与巴金先生结缘,并持续了20多年的友谊。初见巴金1980年代初秋的一天,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告诉我,巴金家中有一批外文书要捐赠给"上图",他嘱我前去巴金家了解—下情况,听听巴老的想法。这可是一份美差呀,想着快要与心中仰慕的巴金见面了,我激动极了。早在读初中时,我就从国文老师那里借阅小说《家》,书中的人物情节让我浮想联翩,"巴金"这个名字也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中。也正是这位国文老师,帮我改名为"斌如"。我原名"慧英",他认为太俗,且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文武  相似文献   

3.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后,国民政府西迁。当时文艺界的一些爱国人士纷纷离开上海溯江而上。巴金本来可以和他们一起到武汉的,巴金没有走,他觉得上海租界“孤岛”上的战斗不亚于在抗战前线作战。《呐喊》查封后,巴金将它改名《烽火》继续出刊,宣传抗战,并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春》第二部的写作。  相似文献   

4.
一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至今已有5年时间。对于生活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而言,5年时间并不短暂。但是现在想来,当年"巴金逝世"引发的新闻奇观却如在眼前,甚至非"轰动"一词所能形容。大众传媒敏感地抓住了"巴金逝世"的"事件性",  相似文献   

5.
我写的《"何头条"解读——头条新闻的捕捉与写作》一书出版后,新闻界同仁和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朋友,要我谈谈抓头条新闻的"诀窍"。为此还应邀去了几所大学讲了"这一课"。  相似文献   

6.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1,(4):113-119
失之交臂的遗憾——一些拟出而没出成的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要留好书在人间》,表示自己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给出版社赚多少钱,但是要努力让出版社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好书,以不辜负编辑出版这个"天底下最好的职业"。几十年来,我和我们学林社的同志们也确实已经并且还在继续为此努力奋斗。在前面的《学林史话》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读物,最初是由一个女儿缠着妈妈提问"问出来"的。参加编写这套书的一位作者,从北大化学系的本科生,最终成了著名的科普作家。这套书的"文革版"虽然是"政治挂帅",却也帮助了一些人参加高考。50年后的今天,它在筹备出版第6版的时候,正在通过网络向全国的孩子们征集问题  相似文献   

8.
黄裳谈巴金     
一九五六年我到四川去旅行.过成都时曾去访问李家(巴金老家)的旧宅。不记得那地方已经改为一个什么机关了.只在大门口张望了一下.远远地看了可能曾经是巴金的卧室和书房的屋子.就走开了。我没有走进去.没有去看花园.没有去凭吊鸣凤自沉的湖边“遗址”。这就证明我的“历史癖”并不太深.头脑也还比较清醒。不过我当时确是有着一种小小的计划。我想.  相似文献   

9.
巴金  李致 《出版参考》2007,(6):36-36
李致是巴金的亲侄子.李致从小丧父,过继与巴金。李致称巴金为四爸(巴金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在信函中称巴金为爸。李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主持过四川省出版局的工作.担任过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四川省文联主席。巴金从1955年到1994年给李致的信件有300多封.除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拿走和丢失的50多封.还有250多封。李致将巴金给他的200封信函汇集成书出版.书名为《巴金的内心世界》,信函全都有影印件,从中也可看到巴金的手迹.其修改的文字亦显现其中。信函的内容流露了巴金的真情心境.反映了巴金对社会的观察和他的道德观念。这本书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材料.也是著名作家的重要文献。下面摘录巴金给李致一些信函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李辉 《档案与史学》2014,(11):14-19
自1978年岁末与陈思和兄商量合作研究巴金,迄今已有36年.三十多年来,巴金一直是我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如果叙述“文革”后的当代中国,巴金绝对是不可能绕过去的人物.哪怕巴老已去世9年,今天的我,依旧感觉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依然与我们同在.  相似文献   

11.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成熟"这个词,对于我是个久违的字眼。说久违,并不是我听不见、看不到它,也不是对它的含义没有一点儿思索,而是年轻时落下的病。这个"病"使得我经常有意地疏远这两个字,当周边的人们兴趣极浓地议论所谓"成熟"的时候,我就缄口不语,甚至会躲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13.
《解放军报》2月10日刊登彭德怀于1952年3月18日写给巴金的信(影印件)和杨海峰《永恒之物》一文。 彭德怀给巴金的信中写道:巴金同志: “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致以同志之礼 彭德怀  相似文献   

14.
本书为巴金夫人萧珊的作品,包括日记、书信、译文等。书中文字温馨、朴实,于平凡之中见真情,尤其是日记和书信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巴金夫妇生活的这个年代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风貌,这些内容均为第一次出版。本文选编自该书序言。那份弥足珍贵的相濡以沫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流走,他依然打动着今天的我们。  相似文献   

15.
名家印象     
三见巴金为辑注《巴金书简》,我到上海去向巴金的友人们讨巴金书信手迹,想见见巴金。几次挂电话去,都是巴金的家属接听,一口回绝说“巴金不会客”,弄得我极尴尬。不久就知道了:巴金上午只与一个年老的妹妹在家。我再一次到上海,就不挂电话预约了,上午九点去敲门,结果很顺利地见到巴金,还与他谈了不少话。  相似文献   

16.
我手里拿着的是一本《杨浦百年史话》。它的外表并不华丽,可就是这样一本普通的画册,却记录着百年杨浦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镌刻着杨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大学发展历程中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画面。此时此刻,我想给大家介绍的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在寻找这些档案资料和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家一定不会忘记5年前那个举国上下抗击"非典"的春天吧?当SARS像恶魔一样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17.
姜维朴 《出版史料》2012,(3):127-128
正【前记】此文是为纪念巴金先生2003年11月25日百岁华诞而写,曾刊于《连环画通讯》2003年12月印发的38辑上。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年出版的《巴金选编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一书中,看到四种画册都富于连环画特点,受到巴金的重视并都配  相似文献   

18.
"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  相似文献   

19.
书之情结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崇拜书。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需要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热爱书。小时候,我崇拜书,就像崇拜一个白胡子的睿智老人,一个神秘的古堡,一个奇妙的百宝箱一样。因为崇拜而与它接近,因为与它接近而得到无穷的快乐。少年的我,迷恋书,就像迷恋一处美丽的风景,迷恋一片绚丽的云彩,迷恋一湾深蓝的溪水,迷恋一片青青的绿草,迷恋细雨如丝,万物如洗。因为迷恋而忘我。书使我的少年时代多姿多彩,其乐融融,其情浓浓。现在,我更是钟情于书。它是我生命的主题,生活的全部。寂寞时,它送出温馨细雨;疲劳时,它洒出丝丝春风,清香缕缕;高兴时,它吐出如珠妙语,如智慧老人;燥热时,它流出股股甘泉,清爽满身。它是我青春的乐土,美丽的伊甸园……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此时笔拙,但我明白,在书海里,我不会作暂时的停留,而是将与之终身相伴。因为,没有什么比书更让人值得去留恋,更值得去追求。书,我青春的伴侣,现实的最爱,选择与您一路同行,相伴终身,我无怨无悔。书之情结$河南省正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李强  相似文献   

20.
刘理保 《出版史料》2011,(1):112-114
笔者收藏的古籍中,有一本《新锲考数问奇诸家字法五侯鲭》的书,是一本分别用篆、隶、草、楷等五种字体书写的书法刻本书。版权页题"书林陈长卿绣梓",我开始以为是福建建阳崇化书林(今建阳市书坊乡)的刻本。考陈长卿刻书多题"古吴陈长卿",方知陈长卿在江苏苏州多有刻本。经过分析有关资料,本人有如下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