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承宋元讲史平话而来,是我国长篇白话小说最早出现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问世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其开山奠基之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小说贯穿了整个明代,曾一度成了长篇白话小说的代称,直到清中叶乾隆、嘉庆年间才逐步走向衰落。历史演义小说的衍变分为五个时期:开辟方向的示范期、萧条沉寂期、重新起步与复苏期、繁荣因革期和走向衰落期。  相似文献   

2.
蔡东藩的历史通俗演义,把一个统绪一个统绪的兴亡过程,一个一个人物的历史表现都告诉你,余下更多的是给人们以思考判断的空间。用阶级成分论是无法评论这本书的,也无法评论拥有读、拥有时间的内在有着永恒的美的一切佳作。一部好的历史实录,可当作一部小说看;一部好的学作品,同样可以看作是历史真实的学诠释。  相似文献   

3.
“演义”具有趣味性、大众性也具有公断性,这些都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利用“演义”的趣味性,可以调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演义”的通俗性和大众性,可以整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利用“演义”的主观性,即“演义”与历史的差异性.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运用“演义”时,还要加以区别.要告诉学生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演义”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5.
历史演义小说,既要演史,又要演义,大概可以按照创作特点分为历史的小说化和小说的历史化两类,但无论是哪一类历史演义小说,都有虚构和纪实的部分,虚实相生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历史演义小说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才能够实现其寓教化于娱乐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每一部历史演义无不凝结着作者对于历史的重新思考与整合,而这种重新思考与整合难免会深深地烙上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以及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西汉演义》在重新整合楚汉故事的创作活动中,强调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7.
小说<三国演义>不是把诸葛亮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来进行塑造,而是异乎寻常地突出他在军事方面的智慧谋略,甚至达到"神化"的地步.辨清历史与演义的关系是正确认识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前提,而"神化"的具体过程则是通过情节虚构和形貌渲染两方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男性叙事者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明显的正反两大阵营。“贞女烈女”是贞烈观念的化身,是正面女性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他们被作为道德、忠义的推动力量,义无反顾地承担着本该男性承担的政治忠义;反面女性形象中的典型代表“妒妇淫妇”本是被摒弃在社会生活之外的,然而不论是呈现出疯狂色彩的酷妒女性,还是无史可稽的淫荡女性,都无一例外地被“存在着道德偏见的评价”视为正常人性之外的“另类”,他们小小的失德也被赋予了颠覆江山社稷的“威力”。这都使得人物形象失真,不符合人情。究其原因,是男性以道德观念来演绎女性形象,致使女性形象成为“女德”的传声筒,丧失了类型化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性的深度感”,类型化塑造法与女性道德的简单捏合,使女性道德与人性背离本质,也向我们昭示了封建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道德的非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明代历史演义中的诗词大部分是咏史诗,这些咏史诗绝大多数是七言绝句。本文主要以《新列国志》为对象来研究这一现象。从内容上说,这些七绝大部分都是议论性质的咏史诗。从作者来看,历史演义中咏史诗的署名有时是不可靠的,这尤其以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为甚。文章从我国古代悠久而发达的咏史诗传统和历史类童蒙读物的普及两个方面解释明代历史演义中出现大量咏史诗以及多用七绝咏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历史演义之所以在明代生成,1.受惠于前代的讲史平话和历史剧;2.得益于悠久深厚的史学传统;3.契合了作家及社会受众的审美文化心理;4.具备了适宜其生存的外在政治文化氛围;5.受到了商业经济特别是出版印刷业的刺激和促进。在把握历史演义的文体特性及其演化规律时,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方可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依史以演义"虽是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规范,但小说家们却并不拘囿于此,他们不但对历史素材进行大胆的剪裁取舍、规划布局,还会通过"移花接木"或"张冠李戴"的手法对史实进行"移植",从而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意图。情节"移植"这种手法在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即史传文学中的虚构、戏剧改编中的变通、民间编创中的套用。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历史演义小说家们将其运用得得心应手,并创造出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塑造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作家们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现实关怀”精神,他们在描述历史的同时,常常借历史来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表达对现实政治、社会道德风气以及平民自身命运的关注。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典雅与通俗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呈现出与其他门类的小说合流、人物形象丰满化、艺术描写细密化、叙事结构严谨化的发展进向  相似文献   

14.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情节,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桥段,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刊刻了大量通鉴类图书.这一刻书背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历史演义大多以"按鉴"相标榜,也确实多参照通鉴类图书通俗演义而成.这些"按鉴"演义有的艺术成就不高,但是它们在明代的大量产生有其积极意义,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要.从小说艺术和小说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说,"按鉴"演义是小说艺术精致化、小说文体独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7.
《隋炀帝艳史》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作者在写作中通过大量参考唐宋笔记小说、正史及其他史料揭示出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地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该作品的人情化倾向对后世小说尤其是隋炀帝系列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8.
古代长篇小说章回体式的形成,虽受宋元讲史伎艺的影响,实则更得益于《资治通鉴纲目》分纲立目之记事格式的直接孕育;而章回体式的逐步成熟、定型,则形象地反映了小说作者审美意识的日趋觉醒和叙事结构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皇权欲主体,进行全方位价值分析.对其演变的历程,进行动态描述:皇权欲虽具恶的特质,但它对摧毁腐败的旧皇权,却有积极意义,由于它同样视天下为己之莫大产业,故又重蹈覆辙.但必须看到,它具有无可否定的历史价值:由于取代旧皇权,故有推动历史前进的意义;承认胜王败寇,故肯定优胜劣汰;攘夺,刺激人生事业自由选择;并将人的智慧激发最佳效应.但也必须正视其负价值:由于争皇权,故仁义道德虚伪;由于欲一统天下,故争城夺地残酷;由于私天下,故唯权必争而贪婪;以战争为手段,故导致社会灾难深重.只有扫尽皇权,历史方可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20.
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学生普遍反映不容易记住。我尝试编了一套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