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说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越性,中国的文化将会随着世界交通而进一步推向全球,世界文化将一统于中国的孔教。这种相当激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种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天下"观不仅是有关空间的地理认知,还是中国文化观和政治权威合理性的依据。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客观形势的变化,传统"天下"观开始解体,甲午之后,新的"世界"观得以确立。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观也开始转变。从此国人在心理上开始走出"区域史",逐步融入"世界史"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经常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金代统治者对待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化,表现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来淡化"华夷之辨"思想,对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的"天下观",来源于空间维度的"天下观",人文维度的"天下观",政治维度的"天下观"。它是开放包容的"天下观",是责任担当的"天下观",是同舟共济的"天下观",是德流四方的"天下观"。它为和谐世界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空间维度是历史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史家的空间观念是其历史观念的基础。中国传统史家的空问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近代在外力与西学的双重作用下,它逐渐为“新世界观”所取代。空间观念的变化,意味着传统以天下秩序观念为依托的历史解释模式的危机,它引发了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世界历史叙事、历史科学观、自下而上书写民史等成为新史学思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6.
"天下观"视野中的中国战略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种融世界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观”,它崇尚礼、德、仁等文化价值观念,希望构建一个“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在“天下观”的指导下,中国注重运用政治、文化手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军事与经济目标则较少重视,从而形成了以求和平、重防御、谋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战略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动画作品作为集多元化文学元素于一身的文艺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中彰显着自身独特的心灵体验美质。认为它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支柱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衍生媒介,建构了独特而崭新的"动画诗学",是中国传统诗学具有转换意义的一次现代审美尝试。传统诗学中的"兴观群怨"观在构筑动画诗学深层意蕴的同时也丰富了其艺术能指。动画作品对传统诗学观的延承与转换过程中,形成了审美的"同嗜"力量,并在文学史传统"内在理路"的规约下诠释了"兴观群怨"诗学观的现代生存境遇,完成了自身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8.
老庄以来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在魏晋人物品藻、谈玄之风的影响下,逐步与绘画理论融合,确立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尚"神韵"的特色,独具审美趣味。六朝绘画"形神观"对后世绘画、书法、雕塑等影响遥深,可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核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更是对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和合"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万国咸宁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际观、推己及人的治道观在当代转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性和文化差异性、推进各国间平等合作与互利共赢、坚守中国在命运共同体中的主体性.传统天下和合观体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秩序观受到了西方殖民势力强有力挑战。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在经历了多次军事失败之后,中国思想界开始有了变化,中国从以前的大国"天下观"转变了,涌现出一批思想家,随着西学动渐,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思想改变了建国初的平均主义思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先富"思想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涵,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可变性,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人性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先富"思想的重大创新,正确诠释了新时期人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描述视觉信息接受的词非常生动。其中"观"这个词的本义,最能呈现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并一贯的接受信息时的精神状态与操作特色。我们在古代典籍中发掘"观"的本义所呈现出的各种看的表现,可以观觑到古代受众在接收视觉信息时的几种样态,进而悟出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这种思维是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思维方式。要不断总结和发展中国人物画建立在"意象"思维基础上以"写意"为特征的造型体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传统绘画的精华之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离不了对这种造型观念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反思了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史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的研究,并树立"整体"教育史观。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思想呈现出"国民-群-民族国家-世界"的结构特征,它是对传统"身-家-国-天下"思想体系整体性批判的结果。在传统与现代两个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梁启超思想隐含着一系列有关中国现代性的命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歌词曰:"天下太极出武当。"这个"太极"指的是"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诞生在哪里呢?哪座山峰?哪座岩庙?哪座宫观?哪座洞府?现在有了初步答案:就是丹江口市官山镇杉沟村的太极洞及太极观。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开始对外在的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天下”观的“世界”观。西方文明的冲击、知识精英们的思想转型、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外国语学堂的教育传播都为近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互动搭建了桥梁,并促进了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晋商"专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倡导"学而优则商"观念,优秀学子将商作为本业,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格局。"学而优则商"观念的实质是崇商、重商,是传统思想与三晋大地的自然、经济、历史因素高度契合的结果。它架起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与商业行为、商业伦理有机融合的桥梁,进而锻造了熠熠生辉的晋商群体和晋商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典型代表。晋商对儒家传统经济伦理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形成了独特的义利观、诚信观、勤俭观,是优秀的商业文化遗产。研究此观念,不仅有利于弘扬晋商文化,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中国山水画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山水画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每一阶段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以及佛家色彩观有着紧密联系。而庄、玄、禅思想又影响文人画崇尚水墨画的创作心态和美学意境。宋以后,文人画占据画坛呈主流趋势,青绿山水画开始衰退,重水墨轻色彩,严重阻碍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