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59年郭沫若、翦伯赞二同志发表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引起了学术界先后很多关于曹操评价的讨论。大部分对曹操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给以肯定。1981年第2期《江淮论坛》发表了李则纲的遗作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说,他创作话剧《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曹操翻案”。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演出此剧的时候,他老人家一边看,一边流泪,非常激动地对曹禺同志说:“《蔡文姬》我是用心血写出的,蔡文姬就是我。”现在,对于《蔡》剧的主题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为曹操翻案,有的认为是蔡文姬“重睹芳华”,还有的则认为是表现民族团结,等等。这些意见谁对谁不对,谁更接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自从郭沬若、翦伯赞两位同志提出替曹操翻案问题后,各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学术研究和讨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近郭沫若同志在"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接着又提出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问题的讨论,将因此而再深入一层,是令人欣喜的事.郭沫若同志说:"评定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以他所处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王仲荦的《曹操》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是运用“魏晋封建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该书主要以阶级标准、道德标准和历史作用标准对曹操做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而评价标准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阶级斗争的色彩也不太明显。该书因“莫须有”的罪名在“史学革命”中受到批判,未能参与到1959年“替曹操翻案”的大讨论中。《曹操》作为建国以来第一本研究曹操的专著,其学术价值值得肯定,其学术命运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5.
听曹老师讲语文饶有兴味.他想论述某个问题,有时候单刀直入,简截明快;有时候似乎不着边际,但言远旨近,往往歪打正着,出人意表.他说,“不求甚解”从什么时候便背上了坏名声无从考究,长期来人们总认为“不求甚解”乃治学之大忌.只有“细求甚解”才可以成就学业.60年代初,马南邨先生(邓拓)想替父申雪,在一本名为《燕山夜话》的杂文集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来为“不求甚解”正名.但这篇文章仿佛郭沫若先生欲为曹操翻案还他一个文韬武略的真面目而写下的《蔡文姬》.蔡文姬柔弱似水,这一瓢之水泼在《三国演义》的烈焰上经不起蒸腾,曹孟德在多数老百姓心目中至今还是个洗不掉粉白脸的奸雄,马南邨也很难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  相似文献   

6.
<正>一、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其父蔡邕是曹操的老师。蔡文姬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东汉末年,蔡文姬被掳至南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蔡邕师恩,重金赎回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思念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与《悲愤诗》。二、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魏晋三大才女之一,从小天资聪慧,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苏蕙的丈夫窦滔遭人陷害,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丈夫走后,苏蕙把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中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五十年代末,史学界对曹操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操翻案。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何谓奸臣?八十年代,已故河北师院常林炎教授曾就替曹操翻案一事写过文章,并向友好(包括笔者在内)广泛征求意见展开讨论。常先生的文章有两点看法很有道理:一,评价封建王朝某人是忠臣抑为奸臣,大抵是站在那个王朝政权的立场看问题的。说曹操是奸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在特别情况下,有特定的读音,这就是“特殊音读”。特殊音读一般来说是属于习惯音读,不能轻易改变。忽视这种特殊音读,就会把字音读错。郭沫若的历史喜剧《蔡文姬》中有一段曹操和周近的对白,谈到“冒顿”的读音问题。“冒顿”是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周近身为屯田司马,又出使过匈奴,并多次与冒顿交谈,却在曹操面前将“冒顿”这个词读成。“矛盾”,曹操当即纠正了他的错误读音。这段对话是这样的:“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著名诗人蔡文姬的生平,《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记载失之简略,有些问题含糊不清。一九五九年,在讨论《胡笳十八拍》的时候,郭沫若提出:(一)她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右贤王去卑属下的匈奴人虏获的;(二),到南匈奴后,她作了左贤王的王妃;(三),曹操是“从文化观点出发”将她赎回的;(四),她回来后根据记忆录写出她父亲蔡邕的遗著四百余篇。从那时以来,郭氏的这些看法,一直被一些人视作不刊之论,在报章上、书刊里,经常加以引用、发挥。那么,郭说是否可以作为定论到处引用呢?我以为大可怀疑。本文就想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郭说是否经得起史实的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替曹操說好話,是很不容易的。过去我們曾評曹操为封建时代的英雄,不少的的同志提意見,不服气。现在郭老和剪老都发表了論文,要替曹操翻案,替曹操恢复名誉。各方面的同志热烈地参加討論,都是肯定的多,否定的少。眼看一千多年来曹操所受的寃屈,很快就可昭雪。这样的討論好极了,这样的問題搞得愈深愈透,不仅可以广泛的普及人民的历史知识,开展学术研究,发揚百花齐放、百家爭鳴的新风气;尤其可以培养評論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史学、文学、艺术的理論水平,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应該怎样的評价?我想在这里提出个人一些粗淺的見解。  相似文献   

12.
蔡文姬又名蔡琰,我国历史上著名女诗人,今河南省杞县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蔡文姬一生历尽了战争苦难,曾被掳到南匈奴,后来被汉朝丞相曹操用重金厚礼赎回。她一生写了很多作品,留存下来的只有著名的五言《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各一篇。  相似文献   

13.
在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画廊中,有一号角色以其兼具有诗人、读书人的身份而特别引人注目,剧作在塑造该形象时,也有意识突出了其身上的文化气或儒林气。这号角色,我们可以称之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它包括《屈原》中的屈原、宋玉,《南冠草》中的夏完淳、刘公旦、王聚星,《蔡文姬》中的蔡文姬,《武则天》中的上官婉儿,骆宾王等。上述诸人虽同属知识分子范畴,却代表着知识分子中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蔡文姬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蔡邕(yong)之女,写有《胡笳十八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有一双儿女。她在塞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中国读书人多正统观点,所以写书的人爱把刘备写成忠厚长者,把曹操画成白脸奸臣。这种正统思想是起了很大影响的,据苏东坡说:小孩子听说三国故事,听到刘备被打败就皱眉头,掉眼泪;听到曹(?)了就高兴得欢呼雀跃。不过在知识界冲击这种正统思想的,历代也不乏其人,近世黄人在《小说小话》这一小说史著作中,就曾称“魏武雄才大略,奄有众长,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当代郭沫若为曹操翻案,写了历史剧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前后毛泽东多次公开评价曹操,提出“为曹操翻案”,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大讨论,事件超越个人情感认同而上升为一次重大行政决策。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信念,决策重新评价曹操,其显性目的是实事求是地为政治家曹操“恢复名誉”,隐性目的是毛泽东针对赫鲁晓夫背离唯物史观全盘否定斯大林等一系列错误的不点名批评。  相似文献   

17.
最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讨论曹操的文章以后,国内各大城市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都对曹操展开了讨论。牵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归纳起来有:曹操对统一的作用问题;曹操镇压黄巾农民起义问题;民族英雄问题;屯田问题;曹操个人的品德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等等。既然问题提出来了,各个方面的人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在这以前没有一个学术问题象“曹操”这样被讨论过,这真是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不同意见的人,通过这次论争,研究了史料,学习了理论。不明确的问题逐渐明确了,有些不了解的问题了解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除了是公认的悲剧作家外,还是一位合格的喜剧作家。他的历史喜剧《蔡文姬》和《武则天》,究竟有没有喜剧精神?符不符合喜剧的美学特征?有别于他人对此问题的歧见、回避,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人物性格的刻画富有喜剧精神,矛盾冲突的处理传达喜剧精神,戏剧情节的建构体现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9.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20.
“妙思泉涌,奔赴笔下”,这是郭沫若同志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里所作的自述,同时也道出了他创作历史剧的共同现象.他的历史剧,下笔最快的要算《蔡文姬》,一九五九年二月初,只用一星期时间就写出了初稿. 然而这个写得最快的剧本恰恰是他从酝酿到写成历时最长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中述说,他在一九二三年写了《卓文君》《王昭君》之后,准备接着写《蔡文姬》.由此可见,此剧的创作欲望,由现而隐,由隐复涌,前后达三十五年之久,在他的创作史上,冠于诸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