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启迪学生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工具。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的教师,必须追寻并开采文本的情感资源,把握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遂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把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与体验和学生的阅读反应综合地组织在阅读教学中,才能使阅读教学更深入,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倾吐对文本感悟的真感情。一、开采文本的情感点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去拔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完美的火焰。文本中的情感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大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殊不知,语文教学必须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载着情感,只是情感的角度不同而已。作为教师,只有加强教材分析,在操作层面实现隋感突破——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借用情感中介:词、句、段、篇、标点等,把情感点化出来,打动学生,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感悟文本真情,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灵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茅燕娟 《教师》2010,(33):74-74
阅读是情感的有效载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从本质意义而言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全面的体验、深刻的感悟等心灵活动,让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自然释放出个性的真情。  相似文献   

4.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作家魏巍曾说过:“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写作抒情散文就要做到把心捧给读者,就要吐真情,有真意,  相似文献   

5.
回读,指的是抓住能引起情感冲突与升华的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的来回反复读。通过回读使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上自然流露,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拥有了大量自主阅读和感悟的时间,串讲及繁琐的分析已逐渐退出舞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种现象:教师唯恐占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竟然缩手缩脚不敢讲。殊不知,教师独具匠心的点拨,能启迪智慧,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审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张志公先生也精辟地指出:“讲什么,讲的多或少,详或略,深或浅,都要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7.
现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语文课堂中学生生命成长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强调了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情感,但“对情感的重视,往往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地学习的手段,还没有注意到课堂生活本身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然而,在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语言文字进行正确、深入的探究,实现正确的阅读感悟及体验,则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被我们或忽视、或丢弃、或曲解了。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审美性、人文性、哲理性的学科。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整合。有人疾呼“语文应找回自己的家园”,有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其实,教学语文。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充分的语文味,感悟出语文的真善美。语文,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语言魅力的空间。语文课离开了语言的品味,失去感悟的环节,便是丢失了语文的“阵地”。因此,语文课应立足文本,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相似文献   

11.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行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目标不明确,分年级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阅读课堂出现了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才能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智慧共享、心灵互动中迸射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教师,我总是愿意去回忆我教过的学生、改过的美文。回忆我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赵侠  李丹崖 《少年读者》2008,(12):21-23,48
不用华丽的语言,不用巧妙的表达,不用花俏的形武,只需真情,便可以直击心灵深处,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最伟大的亲情,最善良的爱心,最无私的师魂……人间广袤,真情无限,人间自有真情在!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散文,应当处处离不开“情”,具体地说,可分为五步。 一、稀释文章和作者的情藤成分,情是作者写作的基本前提,意是作者写作的原动力。理是规范作者写作的核心枢纽。理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的浓缩,提炼。理是哲学意义上的理。在理规范之下的情才是感人之情,在理规范之下的意方为迷人之意。无论是直白的表达还是隐含的表达,情还是很容易被读者捕捉到领悟到。阅读时,对那些超越了自然层面而着上了作者主观色彩的词句,要特别留心咀嚼,分辨出或悲或喜,或爱或恨,或歌颂或批判,  相似文献   

16.
一、深挖文本情感点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追求完美的火焰。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如此的壮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笔下的猫乖巧、淘气、轻盈、俊俏、机灵,又是那样的使人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一种不屈的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烁的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激情的钥匙。而寻求开启这把锁的钥匙正是文本…  相似文献   

17.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如何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作者情感的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在新课程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空间,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将其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谰的生活,去品味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鲍虹霞 《新课程研究》2009,(12):141-142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合作的,在语文课堂中,不仅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实施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合三维目标,再现生活,走进文本,还原情感,蕴情阅读,借助情感之动力,阅读之功能,使阅读教学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透过语言文字,体会隐藏在词句中的深刻意义,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洗礼。可时下不少老师都在抱怨学生上课启而不发,老师激情燃烧,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或对文本的理解言不由衷。或无精打采,找不到“心动”的感觉。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不应成为无情的人,解读文本的过程不应该成为无情的事,阅读教学更不应该成为无情的教学活动,应该引导学生用心读、用心品、用心写,让学生经历阅读的思维和情感过程,使课堂始终沉浸在情感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