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婷  王琳 《传媒》2022,(22):94-96
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及其安全研究的前置问题。互联网作为横亘于主客体之间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中介物,具备意识形态功能,但并不能成为意识形态本身,而是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话语空间的“场域”存在。网络时代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澄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解放”的根本指向,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来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引领人们走出包括技术奴役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奴役,重拾自我、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2.
高军 《大观周刊》2012,(28):12-13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形势愈演愈烈,各国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同质化乃至淡化趋势使政党不断走向衰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党对自身也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其中也涉及到了对意识形态的改革。因而,探究意识形态改革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意识形态改革遭遇的挫折和挑战,进而找出意识形态改革的对策成为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利用各种手段对苏联实施意识形态外交,意识形态的侵略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以反攻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国随即将意识形态外交的触角伸向了中亚独联体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中国自然也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美国意识形态外交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12)
<正>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认识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如何获取意识形态之门的密钥,是处在这条上升通道中的人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在历经了数百年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拷问之后,马克思在其所著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效阐发,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始终响彻在世人的耳畔。即便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人们依旧在躬身自问—意识形态何以可能并成为其自身。知名学者汤荣光在其所著的《走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深处》中对此展开探讨,旨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在不同政治制度之间和同一制度国家内部,意识形态冲突日趋浅显化。新媒介对传统大众传播生态的变革,使得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泛化,社会成员思想的差异性更加凸显,这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严峻挑战。截至目前,我国有6亿多网民,手机网民超过5亿,其中微博用户超过3亿。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媒介,主流传统媒介影响力与日俱减。新媒介与意识形态构建路径,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影响图书的收藏。执政者鼓励和支持收藏符合自身意识形态的书籍,限制或禁止不同意识形态图书的流通。意识形态有时还影响书目分类和人们对图书馆学的认识。这种影响不可避免,但未必都是合理的;其影响力随时代、文化和图书性质而不同。探讨意识形态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及图书馆工作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主题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文章从主题出版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重大议题,厘清主题出版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双重语境中论述主题出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的实践意义和传播价值;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主题出版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即政治上立魂、理论上创新、情感上凝聚;最后探讨“两个大局”背景下主题出版建构意识形态的趋势与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5)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论争激烈,乱象丛生。准确把握影响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力量,是加强网络治理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影响网络意识形态的五大主要力量的内在逻辑及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阐述了网络技术发展加剧了网络意识形态博弈的力量悬殊,增大了网络意识形态博弈的危险系数;资本的多元化加剧了意识形态博弈的复杂化,资本的逐利性催生了网络大型企业的垄断性,资本的腐蚀性增加了意识形态博弈的对抗性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网络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限制重大门户网站的外资控股、规范网络媒体的趋利行为、加快网络的立法进程、加强非网民群体的宣传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话语体系等治理措施,对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权,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变迁与传媒改革的互动关系问题,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变迁对传媒改革的影响,聚焦在从组织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四代领导集体实践意识形态的变化与传媒改革的关系,表现在权力结构观、矛盾论、经济中心论和发展观对媒介体制、行业格局和发展观念等方面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4,(Z4):133-134
<正>意识安全形态是我国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许多形式中构成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性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所以,必须要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并且针对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要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是现在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注的不够,而是把中心从政治转到了人文及经济等一些方面,并且他们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之一的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亟待澄清。在梳理文化、意识形态及其关系之后,可以看出,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出版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形塑与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的现实制约,因此出版文化难免不被"意识形态化"。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以启示:出版文化发展理应是出版文化多样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辩证统一;失去了多样性的出版文化就不会有活力,但否定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发展的一元化指导,出版文化就会丧失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工具,揭示了日本公共电视NHK全球化纪录片中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与执政党而不是日本民众保持高度一致.将话语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本文认为NHK的新自由主义话语是政府干涉或者害怕政府与跨国公司干涉而自我审查的结果,它重新定义了公共电视与日本国民的身份以及公共电视与政府、国民之间新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编辑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尤其社科期刊编辑工作更是如此.因此,对于社科期刊编辑来说,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保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倾向性,以此来强调并保证社科期刊对文化市场的引导作用,是搞好当前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最初表示的是关于“思想的理论”(由希腊语中的idea+logos构成),因此从其广义来说,它是人们对客观外部事务系统的看法.由于这种看法又总是与阶级和价值观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指出:意识形态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社会历史的阶级属性和它的派生性.过去,由于“左”的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一般都按其狭义理解,以为它就是“政治意识”,而且主要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思想理论的对立和斗争问题.而恰恰就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还没真正搞清楚(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10月版第63页).这样一来,就只能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混乱.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在学术界出版界重新提倡贯彻“双百”方针,首先必须对过去“左”的一套拨乱反正,而此中关键,必须真正搞清楚“意识形态”的含义.由于邓小平对什  相似文献   

16.
薛颖  刘永强 《出版广角》2016,(20):86-88
约翰·B.汤普森在其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以传播学为视角研究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指出现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并在借鉴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文化场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文化传播过程所涉及的权力关系,分析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研究在文化传媒化场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7.
认为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在新闻界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传统观念,这是需要重新研究的。研究这个问题,绝不是概念之争,而是关系到我们对新闻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关系到我们对改进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问题。第12期《新闻大学》发表余曦同志的《新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笔者对此有些不同意见,提出来和同志们共同探讨。先讲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本来新闻就是新闻,认为它是意识形态也好,不是意识形态也好,这个“钩”挂得上、挂不上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8.
白菁 《今传媒》2013,(5):151-152
站在历史的视角看问题,无论是从现代各民族发展的角度还是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角度,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其内容涵盖信息、娱乐、文化、互动等领域;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与这个"系统"之间又形成了一个供所有元素发展壮大的"拟态环境"。人们只能在这中"拟态环境"中来建构观念和再生产实践。这其中就包含着"意识形态"建构。及由此"拟态环境"而衍生的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潘捷 《今传媒》2024,(3):9-12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网络文学视角,研究网络文学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的表现,提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合适载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匹配良好形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化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筑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群 《传媒观察》2022,(11):67-77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网络意识形态也同步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迭代共生历程,并呈现出不同阶段的显著特征。针对Web3.0时代具有的去中心化理念与网络意识形态蕴含的虚拟与现实结合属性,本文重点从技术层面提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应对方法。文章回顾了Web3.0的概念演变过程,分析了Web1.0/2.0/3.0不同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分别从用户、平台和数据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在Web3.0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用户是信息产生和传播的主体,平台是信息交互的主要场所,数据是信息的载体,用户、平台与数据构建了网络空间的主体框架,也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关键。在对不同时期的Web技术进行必要剖析后,尝试提出了Web3.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实现路径。新技术应用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进一步研究。智能、个性、互动和精准服务体现了Web3.0的基本特征,也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提供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