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凤琴 《大观周刊》2011,(31):172-172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相似文献   

2.
吕向梅 《大观周刊》2012,(39):238-238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逐步知道了要想学好英语,不需要多读.体会它在和人交流时的的感觉,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对语感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界、语文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无疑也应当成为播音主持学界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语感是人的情感、人的体验融为一体的产物,是社会的人一种丰富、全面而又深刻的直觉感受与判断。主持人是以口语为主要工具和载体的语言工作者,承  相似文献   

4.
李利利 《大观周刊》2010,(48):84-84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话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正如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落实这三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沈霞 《记者摇篮》2005,(4):29-30
语感.绝不仅是播音员、主持人以外来形式强加给听众的简单的、被动的感知,语感是一种能力.是把接受、鉴别、储存信息和发出、丰富、驾驭信息全部输入语言感受中的能力。面对现成的稿件.播音员需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还必须转化为某些具体而强烈的感受.这样,在他面对话筒播音时,这些感受就会促使他下意识地以最为恰当的语气、节奏、重音强调方式等、把稿件的思想内容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准确生动地以声音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  相似文献   

7.
蔡晔 《新闻窗》2011,(5):77-78
谈话节目是以"话"为主,是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要素。谈话即交流,是一个双向言语交流过程。一是说,二是听;而会谈也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形式和手段。会谈是通过双方在咨访双方信息交流来对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产生影响。在大众传播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中.心理咨询的谈话技巧的运用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杨秀花 《大观周刊》2011,(41):123-123
1、指导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何谓政党认同?学者柴宝勇认为,政党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①结合群体认同的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政党认同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评价层次。②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在培育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意识,提升个体认知政党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将政党认同上升到情感和行为的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播音主持是现代电视广播和商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播音主持也是连接广播电台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播音主持的言语交际能力对现场气氛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言语交际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因素,不仅能够增加节目的生动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使人民群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感知和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也是语言学习中长期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积累和结果。语感强的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理解透彻、表达得体,交际中显出较高的效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相似文献   

12.
程显英 《大观周刊》2012,(51):261-261,293
李珊林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就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亦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3.
王秀娟 《大观周刊》2012,(39):253-253
语感教学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言语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全方位、各层面的语感训练来实现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马苏蕊 《大观周刊》2012,(51):298-299
何为“语感”?“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理解语感的重要性 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个较高级的阶段,是人们在阅读中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编辑应该具备的.怎样更好地把握书稿内容,向读者传达美的语感,既赢得读者的喜爱又符合市场的需求,就要求编辑形成敏锐、正确的语感.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语感的重要性予以了阐述.1926年,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夏丐尊先生首先提出了"语感"的命题:"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①他指出,读者"若不能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②同时,他也提出,编辑只有"理解一切文字",能够"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准确地把握书刊内容,高质量地向读者"传染语感".这里指出的"传染",意为注重感染、渲染,是语言文字使用中的较高级形式,达到了感染、渲染,就会产生更加有效的传达效果.夏丐尊先生对语感的论述,充分体现了老一代出版工作者对语感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6.
平时我们读报纸,经常会发现一些语言因不规范经不起推敲,不论从语感上,还是从语流上,都给人一种不地道的感觉。说明编采人员在使用自己的母语时还存在着随意性,缺乏一种正确的语感,或者说对不规范的语言缺乏敏感性,这往往构成报纸语言规范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良心     
陈相  何芝莹 《新闻窗》2010,(2):124-125
近年来,记者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收受红包,编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人们不禁要问。记者的良心哪里去了!何谓良心?良心是伦理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Ⅲ记者的良心就是记者对自身“环境守望、社会良知”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并以此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它包括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韩德尧 《大观周刊》2013,(9):120-120
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9.
刘杰 《大观周刊》2013,(2):19-19
儒家偏重的是情与理的和谐,道家偏重的是心与物的和谐。不再是神人之合,超越了神———先秦:让位于人人之和,儒家目的是通过情感和理智的和谐,使得大家克制内.心的躁动和愿望,为了个体、群体、社会的和谐,人而不仁,如礼乎?人而不仁.如乐乎?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那么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那么音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礼和乐不是满足感官的需要,而是满足仁人和谐。因为音乐和礼,连仁爱之一心都没有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儒家强调情礼统一.目的非常明确。爱而又别的操守——爱就是因为有区别造成的。论语里面仁这个字出现了一百多次.礼也有许多不同的回答.仁行五者于天下——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相似文献   

20.
洋洋三大卷百余万言的《平凡的世界》,而今已拍成电视剧,很引起一些反响。我是近来才读完此书全部的,七天,读两遍。想路遥从准备到完成,却是整整七年。平素读书,只凭感觉。感觉到要哭便哭,要笑便笑;感觉不到则是春风乱翻。读罢此书,感动过多少回却无法回想了。便来言语言语,不过形诸文字,说的依旧是感觉,不能算文论。感觉路遥在这部书里,似在构筑一个情感的天堂,善与美的天堂,因而总使人激动。然也许正是因为太美丽、太纯粹了些,掩卷之余总觉得书中缺点什么。那么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