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晓磊 《大观周刊》2011,(22):10-10,8
间接正犯不仅属于刑法理论中的一大难点,在司法实践中也有其一席之地。而间接正犯本身的性质则成为在实践中对其加以认定的重要标准,即达到行为支配与意思支配。认识错误的场合下,对其如何认定与处罚,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主题详加讨论.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余启红 《大观周刊》2011,(43):20-20
承继共同正犯作为共犯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既具有共同正犯的一般特征,又与一般的共同正犯不元差异,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及其各共犯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无论在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都有很大争议,刑法理论界存在着肯定说、否定说与限定的肯定说等多种观点。应当认为继承的共同正犯概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言语行为转喻转喻的角度分析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是从转喻的角度解释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理论更好的解释了人们理解和应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俊生 《大观周刊》2012,(32):232-232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Leech和Brown&Levinson提出“越间接,越礼貌”的观点。尽管很多研究显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是人们选择不同表达形武的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能把礼貌与问接的关系筒单归纳为“越间接,越札貌”。  相似文献   

5.
构建企业信息系统用户接受概念模型,并以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概念模型中结构变量间的关系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中提出的多数变量对持续使用意图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对于了解企业信息系统使用中的用户行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信息资源,是以新闻传播者为主体、以新闻传播为目的指向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近所发生的相对变动、以及与变动相关的各类信息,是具有新闻传播价值的、表象和潜在的信息之和。采集新闻信息资源,是新闻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多向思维和经济行为,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以较小的投入,获得关于客观变动丰富、深层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多向思维   记者应该有“发现力”,包括善于发现新鲜事实;善于澄清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善于提炼有用的新鲜经验;善于捕捉观念上的新变化;善于表现典型人物;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  相似文献   

7.
行政行为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及法律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权力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主体)依法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直接或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不同类别的行政行为,对于行政机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明晰其分类,对于提高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对执法行为性质的认识、规范执法形式、完善执法程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对其做以下分类:  相似文献   

8.
虚拟社区中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对于促进社区成员自发、自愿的参与和贡献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是促进虚拟社区成功的关键因素。基于相关文献构建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调查问卷从虚拟社区使用者收集数据,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社区感觉、认知信任、情感信任、依附动机、社会支持导向和信任倾向等因子对虚拟社区组织公民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依附动机、社会支持导向和信任倾向等个体特征因子通过信任因素对虚拟社区感觉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探测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引导用户理性信息行为和促进健康信息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对访谈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分析。通过开放编码,提炼出73个初始概念和24个基本范畴。通过主轴编码,提炼出8个主范畴。通过选择编码,将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确定为核心范畴,构建了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社会影响、个人偏好、健康信息素养和感知价值对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平台质量、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通过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对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最后,从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者和从众信息转发者层面讨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志良 《大观周刊》2011,(16):159-159,172
间接故意无论是在刑法理论中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中,研究间接故意才能能对犯罪的主观要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理解;实务中,间接故意的认定是关系到行为人定罪量刑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间接故意的实质、理论构造和间接故意中存在的需要认清的几个问题几方面来对间接故意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小卉  胡平  周奕岑 《情报学报》2020,39(4):450-458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问答模式并拓展了知识获取的途径。回答者作为知识的主要贡献者,是促进问答社区内知识传递的核心要素。现有关于问答社区用户的研究普遍以用户的属性数据为依据,较少考虑使用个体连接所形成的关系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以中文问答社区"知乎"为研究对象,爬取了"流行音乐"和"英语学习"两个话题下的大规模数据,通过构建回答者关注关系网络,定义和量化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类同伴关系,使用网络自回归模型探究同伴效应对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回答者的知识贡献行为会受到直接和间接连接同伴效应的正向影响,但是间接连接同伴效应会随着回答者网络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聚类系数对回答者的知识贡献行为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有偿新闻: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相似文献   

13.
据CNNIC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12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上达到最高,为63.9%。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高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时,不可避免要遇到网络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匿名性强等特点,作为网络大军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认知和应对情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和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与原因研究,并最终从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教育资源的广泛使用,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形式的新特点以及更为迅猛的发展态势。研究聚焦于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网络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影响其关系的中介变量,以加深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过程]鉴于互联网环境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性显著增强,选择从微观视角深入考察社会规范如何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影响。基于社会认知道德理论、道德四成分模型等理论构建感知严重性和道德判断的序列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在上海市3所不同性质高校学生中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还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其中的间接效应由两条中介作用途径产生:通过道德判断的独立中介作用;通过感知严重性和道德判断的序列中介作用。相关结果可以为网络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预防和治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也为审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有关学术不端的学术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5.
薛倩 《大观周刊》2012,(43):58-59
不可替代行为请求权的执行是一类十分特殊的强制执行,不同于金钱债权、物的交付请求权的执行。然而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很不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很滞后,同时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执行不当。笔者试着从两种行为请求权的界定与区分入手,着重于分析不可替代行为强制执行的限制以及不可替代行为的强制措施,特别是对实践中不可替代行为的强制执行措施之完善。  相似文献   

16.
国内的一些媒体现在正犯着一种鲁迅先生所说的看见短袖子就想到白臂膊的狂想病,这种看见风就想到雨的丰富联想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来说,是一种智力训练,但对于以报道事实为己任的新闻传媒来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将档案关系人起诉遗失其人事档案的行政部门的案件归入行政诉讼,并认为行政部门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是不具有可诉性的内部管理行为,从而否定了档案关系人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无论是行政部门进行管理,还是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都不存在行政法意义上的从属关系。人事档案管理的本质是对物(档案载体)和信息(档案内容)的管理,不存在对档案关系人本身的管理,应当坚持扩大认定私法关系的司法政策,将因档案保管部门遗失所管理的人事档案的诉讼统一界定为民事案件,按照民事诉讼进行审理。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与隐私权的矛盾是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对新闻侵害隐私权的保护只是参照《民法通则》中对名誉权的保护的条款,这种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实际上不利于隐私权保护。新的《民法草案》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存在不足。对待新闻侵害隐私权,应该实施从业者自律到法律规范的双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若干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倩 《图书馆》2001,(1):37-40
本文结合目前出现的各种管理理论,探讨了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若干矛盾,并提出了有关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冀小燕 《大观周刊》2012,(47):96-96
法官的阐明行为就理论上而言存在一定的误区,致使在具体的实践中法官对阐明的方式以及阐明的限度把握不准,由此必须对法官的阐明行为规范化,从而保证诉讼的有效进行。规范法官的适度阐明,保证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阐明,从而切实达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协调一致和规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