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嗣同,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较大影响的一位人物。他不仅激烈地抨击过封建的纲常名教,大声疾呼要冲决一切封建网罗,传播了自由、民主、法制和个性解放等观念;而且提出了变法维新、“以商为国”才能救中国的主张。 (一) 谭嗣同认为要“以商为国”,必须厉行变法维新,要变法维新,必须批驳阻挠变法的种种谬论。 一曰:中华礼义之帮,不可师“夷狄”。  相似文献   

2.
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不出门,以待捕”。当时许多好友曾上门劝其暂避,都被他一一拒绝。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必是坦荡之人。但若仅仅是坦荡,那又过于个人化,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忠诚、无私等品质。潭嗣同就是君子。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戊戌变法”的引领者,为改变中国当时衰败的状况,他愿抛头颅,洒热血,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发起爱国运动。虽然“戊戌变法”仅存活了103天,但它凝聚的是谭嗣同这样的铁血男儿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逃跑,反而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在狱中,他坦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句。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传>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粱启超为好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这篇传记对谭嗣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进行了介绍和颂扬.文中叙述谭嗣同入京参与变法维新到血洒刑场的部分很是感人,并且其中详细记叙了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一段对话,这段话虽不长但写的人物却个性十足,读来使人感慨:仿佛百年前两人事关民族危亡的那番谈话就在读者眼前重现!  相似文献   

6.
镜头一:在上八年级戊戌六君子这课时,当教师介绍谭嗣同原本有机会赴日本避难,但他不愿出逃,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酬圣主”。就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下面有学生竞脱口而出:“傻瓜!”  相似文献   

7.
一《谭嗣同传》是梁启超所著《戊戌政变记》中“第五篇殉难六烈士传”中的一节。这篇传记介绍了戊戌六烈士之一的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六烈士”的其他五人是: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是清末戊戌改良运动中的激进派。有冲决封建网罗和向旧制度旧文化挑战的勇气,对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在当时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招作为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之一,在北京菜市口慷慨陈词,从容就义。谭嗣同短暂的一生和甘肃有着不解之缘。他父亲谭继洵从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春来甘肃做官,先任“巩秦阶”道道台(治所在天水),接着就升任“甘肃布政使”(一省的行政长官),一直到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春升调湖北巡抚离兰,前后历时十一年之久。在这十  相似文献   

9.
中师《阅读与写作》第六册文言文单元节选了谭嗣同的《仁学》和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仁学》节选中谭嗣同严厉地批判了“为君死节”的思想,并重申“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谭嗣同传》中,梁启超则引用了谭嗣同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对此,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谭嗣同“以死酬圣主”算不算“为君死节呢”?他既然反对“为君死节”,为何还要“以死酬圣主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谭嗣同并非“为君死节”,他的“以死酬圣主”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1899年1月2日,梁启超在日本首次发表亡友谭嗣同的遗著《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谭嗣同的《仁学》:“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愧色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谭嗣同在经学方面虽不及康有为之煊赫而有建树,“而在思想方面,则所著《仁学》,发挥大同之义较康有为精密……谭嗣同思想……其中虽不免有  相似文献   

11.
一、题解本文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亦号饮冰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早年致力变法维新,成为我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维新的首脑人物,与康有为齐名,并称康梁.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他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去日本后又主办《新民地报》、《新小说》等刊物,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宣传爱国思想,反对封建顽固派,在当时起过一定进步作用.他的文章,热情充沛,富有鼓  相似文献   

12.
国,我们都知道是指国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机会逃生,却放弃了机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相似文献   

13.
搁下中国近代史,回顾戊戌变法的一百零三天,在这场近乎垂死挣扎的革命中,确有太多人物值得重新思考。而说到举足轻重的戊戌六君子,不得不特别谈到谭嗣同。他手戴镣铐仰天长笑的模样,是历史书总不忘绘上的,叙述者总不忘提及的,追念者总不忘慨叹的。这一形象成为了百日维新的象征,以至于在一般百姓心目中, 这已完全掩住了定国是诏本身。谭嗣同以外的五君子,用偏狭的说法评价,那就是从他们坐囚车赴刑场的种种精神状态看来,就难比谭嗣同的毅然决然。他理应是维新过程中最激进最竭力的一个,剖析他的所为不失为剖析变法失败的一条佳径。  相似文献   

14.
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1865——1898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也十分关注教育事业。作为维新派中革命的激进的左翼,他较深刻地剖析了封建儒学、八段取士和孳生于其上的教育制度,揭露了它的腐朽、没落、虚伪和无用,歌颂了新教育的进步、方兴、向上,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为改革旧的封建主义教育,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他不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而且奋不顾身地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并开风气之先,做出了不少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提出流血与变法的相关度问题,这种“流血变法”思想的渊源,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研究者有所忽略。本文重点探讨“流血变法”思想在维新派中的影响及与日本明治维新武士精神的联系,揭示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游侠”精神的隐衷。  相似文献   

16.
李永进 《课外阅读》2011,(6):221-221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并要追捕所有的维新党,谭嗣同不愿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出逃日本。正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谭嗣同的材料,准备对谭嗣同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时,没想到,有不少同学对谭嗣同能走而不走,最后惨遭杀害,感到很不理解,甚至有几个学生说,“谭嗣同等着送死,真的好笨!”我一听很惊喜,因为我终于听到了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他们都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于是,我趁机反问学生:“谭嗣同为变法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谭嗣同真的那么笨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要求学生阅读“活动与探究”中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诗句。“老师,我认为谭嗣同真的好笨!”一个学生表明自己了观点。  相似文献   

17.
史称“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1865——1898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也十分关注教育事业。作为维新派中的激进的左翼,他较深刻地剖析了封建儒学、八股取士和孳生于其上的教育制度,揭露了它的腐朽、没落、虚伪和无用,歌颂了新教育的进步、方兴、向上,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为改革旧的封建主义教育,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他不仅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而且奋不顾身地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并开风气之先,做出了不少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思想界的一颗彗星,面对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的国忧民因局面,他深感不能再“守文因旧”、“苟且留存”了,必须“屏弃一切”,变革图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散利于民”。这是他变法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谭嗣同在《仁学》等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t张,认为中国只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把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看成是不求进取,不能富国富民的落后的经济,大胆地反对传统经济观,驳斥社会上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种种“奇谈怪论”。在消费观上,他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儒家将人视为封建伦理大网上的纽结,近代思想家们将这一入学观进行了革新。康有为凸显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谭嗣同对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严复对人的“能群”格外重视;梁启超的“新民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代启蒙思潮达到了顶峰;孙中山最终提出了“国民”的概念,完成了近代入学观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答: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刘广第、林旭、杨锐、杨深秀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在很短时间内,数十人被捕,即使象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湖南巡抚陈宝箴、新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