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尽则止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而考作诗。这种应试在诗的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敢于破格的。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诗,描写雪后远眺终南山的情景,只有四  相似文献   

2.
诗话新解     
一、意尽则止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老作文考作诗。这种应试诗的形式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旬。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主义。但是也有勇于破格的,如祖詠  相似文献   

3.
意尽则止     
唐朝以诗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由于限制太死,导致形式  相似文献   

4.
意尽则言止     
《庄子·骈拇》中有一句名言:“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就是说,讲话、写文章应该当长则长,该短则短,止于意尽。而现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却往往犯了这一大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明明意已尽,偏偏嫌不足,洋洋洒洒数千言,空话、套话、废话连篇,然耶?非耶?不妨看看《唐诗纪事》卷二十所载关于祖咏应试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意尽则止     
唐朝以待取士,选拔进士时不考作文考作诗。这种应试诗形式上要求很严,曾规定为五言六韵,即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  相似文献   

6.
漫话笔名     
笔名是历史的产物。元、明以前,文人梦寐以求的是状元及第,名标青史,不愿隐姓埋名,用笔名者不多.清朝,文字狱大兴,一考官因为试题有“维止”两字涉及将雍正去首之嫌,结果脑袋被般了家;一介书生徐骏因诗里有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相似文献   

7.
诗文评七篇     
书三绝句诗后(欧阳修)前一篇,梅圣俞咏泥滑滑;次一篇,苏子美咏黄莺;后一篇,余咏画眉鸟。三子者之作也,出于偶然,初未始相知。及其至也,意趣同归;岂非其精神会通,遂暗合耶?自二子死,余殆绝笔于斯矣。(七十二字)这里第一首,是梅尧臣写“泥滑滑”;第二首呢,是苏舜钦写黄莺;第三首呢,是我写画眉鸟。三首诗都是即兴之作。作诗时彼此并未沟通,写成一看,诗的意思和趣味却十分接近。难道这不说明,我们三个人,  相似文献   

8.
叶至善的一首咏编辑工作的词偶翻旧报,见有叶至善写的一首咏编辑工作的词。词文虽短,却道尽了编辑工作的甘苦。中国古往今来的词作也可谓“浩如烟海”,但专写编辑工作的却极少见到。兹抄录如下,以享同好。叶至善的一首咏编辑工作的词...  相似文献   

9.
邢丽萍 《新闻爱好者》2011,(12):154-155
祖咏其人 祖咏.享誉于盛唐的诗人。但是两《唐书》没有为其立传,包括唐宋文献资料也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和籍贯。根据其诗词创作内容考证.祖咏大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生卒年约为公元699—746。祖咏的籍贯也无资料记载。不过根据其诗《酬汴州李别驾赠》记载:“自洛非才子。  相似文献   

10.
60年前.朱德曾经写过一首诗《攻克石门》,诗中这样写到:“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问。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泰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这首诗中提到的石门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  相似文献   

11.
宋朝有个大夫叫王祈,写了一首咏竹诗,其中有两句,他最为得意,于是拿给苏东坡看。这两句是:“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苏东坡看后说:“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苏东坡显然在笑话他,因为“千口  相似文献   

12.
戏曲的语言,有念白和唱词之分,念白又有无韵和有韵之分,唱词也有一韵到底与多韵角之分,但是,概言之,都应该有诗的韵味、词的节奏感,讲究韵律。有人把戏曲唱词称之为“能唱的诗”,这是确切的。好的唱词,应该是一首美的诗!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韵律美的语言,字分四声,平仄分明,韵域广阔,铿锵恢宏,为戏曲语言美的韵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14.
杜甫有首名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葵藿倾太阳”句。现代出版的各种唐诗鉴赏图书,几乎都选收了这首名诗,也几乎都将诗中“葵藿倾太阳”解释为“向日葵跟着太阳转”。这是由于望文生义而造成的知识性错误。因为,向日葵原产美洲,16世纪初才传到...  相似文献   

15.
一句六改     
黄庭坚是北宋的著名诗人,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次,他去南禅寺游览,面对风轻天高、寒蝉凄切的秋色,深深怀念远在异地的好友裴仲谋,于是,做了首抒怀的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为:“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抱一枝鸣。”写完反复吟诵,觉得第四句差点劲,思索之后,提笔把“抱”字改为“占”字。再度推敲,仍然不满意,就不断地修改,陆续改为“在”、  相似文献   

16.
杰句雄篇萃若林,细看一一尽精深。才高不似人间语,吟苦定劳天外心。白璧连城无少玷,朱弦三叹有遗音。不经诗老遗山手,谁解披沙拣得金。这首题为《读唐诗鼓吹》的七律,是由金入元的诗人曹之谦(1194后-1264)写的,其所称赞的《唐诗鼓吹》,由他的诗友兼同僚元好问(字遗山)编订(郝天挺注),书中所收全是唐人七律.共得九十六家。诗五百九十七首。  相似文献   

17.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8.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引文要核实     
今年第2期所刊周宾同写的《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文中说:“‘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在修改。‘吟安一诗句,捻断数茎须.’是贾岛在修改。”均有误。“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修改文章的诗句,但一是个别文字有错,二是这两句并不是一首诗中的连续句。第一句应作“晚节渐于诗律细”,出自杜甫的《遣闷呈路十九曹长》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