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沁园春 有序三月三日为古人修禊之辰 ,今岁在癸丑 ,又为兰亭修禊之岁 ,自永和九年迄今一千六百二十八年 ,适逢第二十七度癸丑。庄慕陵先生折柬相招 ,修禊于双溪山阴之流水音。水边一石 ,旧刻流觞二字。主人好古 ,特制木斗 ,曲水可浮 ,又制竹手 ,回波可引。更与客约 ,各携绍兴酒一瓶 ,以助逸兴。是日也 ,少长咸集 ,天朗气清。临流倚声 ,用志斯盛。三月三日 ,二十七度 ,癸丑嘉辰。喜双溪修禊 ,看山环碧 ,一碑摩字 ,听水多音。酒酌鹅黄 ,觞流鸭绿 ,遥接风流百代新。欣此地 ,有茂林修竹 ,迁客骚人。  主人魏晋风神 ,制小柬 ,瑶笺雅足珍。更清…  相似文献   

2.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3.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相似文献   

4.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的“修禊”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为什么安排在“暮春之初”呢? 禊,原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远在周代,每逢三月的第一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去祭祀,并且用香薰的草药沐浴,人们称之为禊,又称祓祭。修,是进行、从事的意思。修禊,后来就成了古代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载曾皙的志向说:“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相似文献   

5.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6.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何谓“流觞曲水”呢?这要从上巳节的“修禊事”说起。  相似文献   

7.
<正>【专题解释】联读《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领会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背后现实的苦痛;感受晋文士精神世界的深情与超迈,并探讨晋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预习任务】1.朗读课文,读准字词:癸丑、修禊、急湍、流觞、形骸、嗟悼、轻飏、眄庭柯、出岫、景翳翳、西畴、或棹孤舟、曷、遑遑、东皋。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的"启蒙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是韩国的"开化期",此时期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小说观的论文,同时韩国文人申采浩拿起笔来为祖国的未来奋笔疾书。梁、申二人把小说当成革命的工具,甚至视之为改变整个社会和政治格局的基本手段。本文通过中国近代文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对韩国近代小说的影响,分析了中韩文人在小说观上的交流,重点以韩国文人申采浩为例研究了梁启超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爱山台修禊是兰亭修禊于后世的又一次演绎,才俊彦硕齐聚一堂,诗酒文会,为当时文坛一盛事。吴梅村为此次修禊所作的骈文佳作《爱山台禊饮序》被装成卷轴,得到众多名家的题跋,在文人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为清代骈文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踏青史话     
踏青,即春游,源于古代的“修禊”或“春禊”。每年古人在农历三月上旬到水边沐浴,以祛除不祥。《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是目上已,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的记载。到了魏晋以后,农历的三月初便固定为“修禊”的日子,并加进了聚饮取乐的成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趁“修禊”之机在山阴兰亭和友人们集会,极尽曲水流觞之乐趣,酒酣耳热之际留下了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南朝时期,这种“修禊”活动扩展到民间。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诸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到了唐代,…  相似文献   

11.
张园园 《学苑教育》2012,(15):19-19
1901年梁启超在号召发起史学革命之后,学界开始了漫长的反思和探索。而民国期间上古史的研究不仅仅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同时因为在清末民初以康有为、崔适等今文经学派的异军突起,形成的一股疑古思潮,进而影响了顾颉刚的古史辩运动,从而使上古史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而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古时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节。每年这一天,人们就要会合宾朋来到水边嬉戏采兰,或薰香洗濯,以驱除不祥,叫修禊事。古人用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中有四个巳日,依次是己巳、辛巳、癸巳、乙巳,由于它们递差十二天或十四天,实际上有些年份三月的上旬会没有一个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即魏晋以后每逢三月初三修禊事,仍称上巳节。纵观历史两千年,修禊事活动方式有二:一是禊饮,临水设酒,宴饮行乐;二是禊祭,秉兰薰香,洗涤沐浴。  相似文献   

13.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在教育领域,以蔡元培为首,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人们对清末仿效日本模式建立的“新教育”体制逐渐不满,认为它是西洋工业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工业不甚发达,科学不太昌明,尚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中,明显暴露出种种弊端,典型的是“新教育”与社会产业结构相脱离,学校的书本教育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学生生计问题,生产能力问题十分突出。民初1912年9月至1913年间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颁行以后,这类矛盾仍未解决。于是继蔡元培、陆费逵提倡实利主义教育之后,国内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正>清代诗坛虽不像唐宋时期那样兴盛,但文人们结社、修禊活动依然频繁,加之经历了明清易代,文人多在诗文中寄思抒怀。这些对于清代文风及诗歌流派的形成都有着深远影响。在清代诸家中,主要的诗说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15.
教育"概念"、"试验"以"新"字开头的有很多,如"新教育"、"新学校"。最近,我对这"新"作了思考。与"新"相对应的,是"旧",进而又在思考"旧教育"、"旧学校"。什么是"新教育"、"新学校"?什么是"旧教育"、"旧学校"?我以为这里的"新""旧"肯定不是时间概念,不是时间的先后,"新"与"旧"是由内涵决定的。在2011年一个题为"面向未来"的全国教育论坛上,  相似文献   

16.
兰亭聚会源自修禊,但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修禊。修禊从一种功利性很强的古老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兰亭时代怡山乐水,玄谈宴饮的盛会,表现了东晋时代山水自然观的质的飞跃,与金谷宴集相较,兰亭聚会以其精神层面的追求,凸显了其文化史意义。兰亭聚会的参与者,也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对于韩国近代文学界影响深远,尤其是在韩国近代文人安国善的文学创作方面处处可见梁启超的影子,虽然1910年"韩日合并"之后,中韩文人之间的交流彻底被隔绝,但是,梁启超对安国善的影响,乃至对整个韩国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因此,以梁启超与安国善的影响关系为例,揭示中韩近代文人以"小说观"为媒介进行交流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8.
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文人集会当数扬州"红桥修禊",其中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三位先后举办的规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以当代视角观照这三个阶段的共通之处,即发起者均为官员和红桥以其扬天下,红桥修禊具有当代社会价值、当代经济价值和当代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梁启超以他们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杰出表演,民国以后的种种活动,成为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及民初思想、学术界的代表.他们以等身的著作,代表了清末民初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康有为成为了经今文学的终结者,也成为了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三百年学术的殿军,而梁启超则成为清末民初传统学术思想的继承者,又是西方先进学术思想的吸收者、传播者.正是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痛感旧中国重私德、轻公德造成的国民凝聚力的缺乏,指出了国民素质对于国富民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社会公德在国民素质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利群"和"尚公"是社会公德的两大精神实质。梁启超的社会公德思想因忽略了对社会公德赖以产生的物质载体的分析而带有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