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左联研究中存在着几个重要问题,主张应当有严格意义上的左联学的学术概念,认为重要学史料的搜集整理,现代学及左翼的史料建设应当得到学术性的认可,在左联研究中要注意学评价与学史评价的区分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综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联两个口号之争之前的文学论争情况,表明周扬与胡风的两个口号之争是这些论争的必然结局,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中共与第三国际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段历史中,两个口号之争更多落入一种喜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3.
马子华与“左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子华是三十年代参加“左联”的屈指可数的云南作家之一。他对左翼文艺运动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在创作方面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优秀乡土小说作家的称号。本文多侧面地阐述了马子华与“左联”的关系,旨在对马子华的创作道路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与左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摆脱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当以 1931年 11月的决议为标志。这一决议的形成,正是瞿秋白亲自参与的结果,这也是瞿秋白1931年重返文坛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他的思想与行动,为左联从挫折走向胜利作出了不应忘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左联五烈士”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缅怀纪念与考证研究紧密结合,二是研究中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左联五烈士”研究自1931年正式拉开序幕并掀起第一个高潮,建国后又分别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牺牲20周年、30周年和50周年之际形成三度浪潮。“左联五烈士”研究自鲁迅创始,经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脚踏实地的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从一砖一瓦构建起坚实的颇具规模的研究殿堂。  相似文献   

6.
7.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作为现代诗派的诗论家针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较为独到的观点,其中关于诗歌审美标准的“诗情”说影响最大。本文从诗人对“诗情”内涵阐释及“诗情”说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时代必然对“诗情”说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寻,以表明“诗情”观在戴望舒诗论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近十年来学术界对“左联”的历史评价、新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方向、创作成果、重大论争以及历史资料的一些考证情况,分别作了回溯、分析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2.
"左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和勇敢捍卫者,本文试图探析"左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潮与上海地域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是二十年代后期步入文坛的诗人。因发表脍炙人口的《雨巷》一诗,而有雨巷诗人之称。这首诗写于一九二七年,是一首象征性的诗。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速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中的“人”的意识根基并不深厚。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五四”时期“人”的意识的高扬是表层的、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封建伦常意识还存在于民众的无意识层面,甚至成了我们民族的思维定势,伴随革命斗争而来的“群”的意识,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它的导引。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新文学作家“群”的意识取代“人”的意识是不得已所作的“舍鱼而取熊掌”的选择的话,那么,当“熊掌”在握时,就不能再执着于“舍鱼”的选择了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戴望舒既以其诗作也以其诗论影响了中国新诗.两人的诗风迥异早已是公认的事实,他们的诗论如何,却一直末有定评.本文侧重于郭、戴早期的诗论,将其置入当时世界文学和国内文学的宏观背景中加以审视,并结合郭、戴的思想、艺术个性,挖掘了两种诗论赖以产生的创作、理论渊源,从创作和理论的结合上进行多视角的比较,揭示了两种诗论的异同及其文学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指出了两种诗论一定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6.
冯雪峰参与左联组织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从左联的酝酿筹备,到左联的成立、发展、壮大,他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左联"组织"形象的构建经历了一个从左翼文化(文学)阵线滑向亚政党组织的过程.造成这一奇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冯雪峰在左联组织中的一系列活动,对左联亚政党的"组织"形象的构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俗见把左联的运作过程中所暴露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冒险的飞行集会等极左倾向与极左行为,简单地归咎于受到"党内几次‘左倾'路线特别是王明路线"的消极影响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
李想 《文学教育(上)》2011,(11):100-101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独特的一个。他的"既不想隐藏自己,也不想表现自己"的创作动机,与他一生坎坷的情感经历是有着莫大关系的。本文主要从戴望舒的人生体验角度出发,来揭示他的这一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8.
"左联"成立之初,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南国社等创办的既成刊物随之变成了"左联"的文艺阵地,计有:《大众文艺》、《南国月刊》、《艺术月刊》、《沙仑月刊》、《拓荒者》与《萌芽月刊》。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介了一些左翼文学新人、新作和新理论,推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为将民众引入艺术殿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推进了左翼文艺界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与各种社会集团力量拉开一定距离,形成自己社会改造以及文学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他不断地抒写“忧郁”,就是在将其寻找理想而不得的苦闷升华为审美情感,就是在不断地向理想发出怀恋,就是对于自由主义的清醒的选择与痛苦的坚守。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的基本元件。每位有造诣的诗人,必有其与众不同的意象群落。本文介绍了戴望舒对意象的选择、分类与组合,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展现诗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