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清华  周仕德 《科学教育》2007,13(3):F0003-F0003
教学设计的研究,“如果从1962年格拉泽明确地提出‘教学系统’概念以及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算起,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教学设计’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80年代,以加涅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基本成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以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崛起。在我国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直到90年代以来,才有少数教学者注意到教学设计并开始引介。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思想就已经显示,重点是在教学…  相似文献   

2.
李永东在《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一书的《结语》中指出:“如果说审视文学史仿佛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每一个视角所见只能是文学史的一个镜像。但是,文学史的立体景观如果缺少某个角度的摄像,就构不成完整的反映。因此,研究的乐趣和价值就在于寻找前人未曾涉足的视点,然后架起自己的摄像机,抢拍文学‘庐山’的‘这一面’景致;如果前人曾从这一视点给庐山拍过影像,但拍出来的效果模糊,我们也不妨使出浑身解数给它照一张逼真的”,于是,他选取从租界文化角度研究30年代文学,试图走进、走近、穿越30年代文学,给它拍一份逼真的图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我国的“知识与信息的经济”的研究划分为引进、吸收与评价、阐释(20世纪80年代),理论深化研究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在“知识经济”名义下的狂炒(1997年末-1999年)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此三阶段的发展特点、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发表的译、著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人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另外,文章还对中国学者提出的“智力经济”、“精神经济”、“‘经济与信息’的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4.
80年代     
我们成长于被长辈们称作是“幸福时代”的80年代。我们有80年代人的特质,我们同样也有80年代的电影童年……《星球大战》我想不会有一个80年代的孩子没想像过自己开着飞船在银河系里漫游,不会有一个80年代的孩子没有想像过自己心中的外星人。我们都在自己的童年里拥有丰富的想像力,我们幻想着成为“银河系战士”,祈求世界和平;我们幻想着成为“长老”,希望像他一样德高望重。但是若干年之后,当我们在看《星战前传》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天真的孩子已经不在了……《香港制造》中国的电影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第六代导演,我们也和中国的电影一…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话剧《雷雨》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初载于1934年7月1目《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原作包括序幕、第一至四幕主剧、尾声六个部分。但在东京首次公演时,因“原剧太长,‘序幕’和‘尾声’不得已删去了”。自此,“序幕”和“尾声”就因自身以及外在的原因而被长期忽略,  相似文献   

6.
反革命阴谋家、野心家江青长期以来自诩为“三十年代的进步文艺工作者”,自吹在三十年代就跟随鲁迅,保护鲁迅,只有鲁迅和她反对鼓吹卖国主义的“国防戏剧”《赛金花》.她还煞有介事地说:“在三十年代,‘四条汉子’既迫害鲁迅,也迫害我”,“我是一个王明路线的受害者.”但是,几句无耻的谎言岂能把历史篡改,“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小说在“80年代”与文革的关系描述上表现出对历史连续性的尊重,显现了鲜明的当代史意识.“80年代”与文革的连续性在文本中大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将影响甚至左右80年代的一些思想资源追溯或归因至文革时代;二是这些作品或浅或隐地指出由于思想意识的滞后性,文革期间所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继续残留到80年代,影响了80年代的社会生活.1990作家对于文革与“80年代”历史连续性的重新认识使其在叙述过程中将历史充分复杂化,在明确特定历史时期主导性特征的同时,获得对历史更为全面多元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80年代     
我是80年代出生的,属于那个传统与开放交融的时代,我们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纷繁世界,寻找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80年代的我们快乐。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着,眼花缭乱地迎接各种新鲜事物。大好的环境让我们陷入甜蜜。小蓝说:“我们快乐得不知天在何方。”虽然有点夸张,但很真实。80年代的我们压抑。我们降临的这个时代空前地注重知识财富。上大学似乎是惟一的出路。我们埋怨题目的源源不断,埋怨老师、父母永不满足的期待。有时候真想抛开一切去想去的地方,过想过的生活,然而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能是不堪疲惫时的幻想。于是小蓝说:“我们背负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有点夸张,但很真实。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诗歌批评走向迥异于标榜“国际性”的60年代,其论述采用的模式“以民族传统为纵经、本土社会为横纬,从而确定坐标的‘现实主义’”。诗评家所做的工作,是反身传统,重建民族诗风;回馈社会,关怀现实生活;拥抱大地,肯认本土意识;尊重世俗,反映大众心声;崇尚自由,鼓励多元思想,为迈向多元的80年代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时期。这样伟大的历史时期,为伟大的文艺作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前提。三十年代末,郭沫若同志谈到当时文艺运动的发展时说:“从‘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起,最近已到‘文章出国’的步骤了。”他预言:不久“将会有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般的伟大作品出现。”①果然,几年之后,这样伟大的作品便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以后,在语文教学之余,集主要精力于文学评论,在部分论著中夹有众多有关修辞的论述,现归纳其主要论点如下。 一、重视“古经中的辞令论”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十分推崇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一书里对“古经中的辞令论”的评述,认为这个问题是一句不受重视的“失掉的一环”。朱氏指出:“春秋是‘诗’和‘辞’的时代,那时‘诗’也当作‘辞’用,那么,也可说春秋是‘辞’的时代。战国还是‘辞’的时代”。什么是“辞”,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云:“说也,从辛,辛犹理辜。”“辜”是罪的意思,“理辜”即整理、分辨争讼之意。可见“辞”在春秋战国虽然兼  相似文献   

13.
傅丹萍 《现代语文》2007,(12):114-115
钟启泉先生指出:"我国80年代以来对‘应试教育’、‘应试学力’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学校知识’的批判"。①而对"学校知识"的批判,实质上是驱除这一种的"学校知识"而呼唤另一种的"学校知识"的举动。对语文教育的种种讨论乃至争辩,本质的问题就是"什么知识最有  相似文献   

14.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因此,文言文的教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一册“同音字”的定义欠妥。知识短文中说:“按照形声字构造方法,用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比如:‘楼’,‘耧’,‘蝼’都念lou,‘篓’,‘搂”都念lou。这些字读音一样(有的声调不一样)可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从‘法家’等的‘家’发展起来的。”王力先生对词头词尾的考察,一般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作分期讨论的,时代线索一般十分清楚。王先生分期的上古是专指“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但有时候行文中的“古代”一词也只指先秦时期。王先生关于“家”字的叙述,文句苟简了,但从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的人们刻板,千篇一律。80年代出生的我们另类,千变万化。80年代的人们很自以为是地造出一个“New Human(新新人类)”套在我们头上,以它作为我们的代言词。80年代出生的我们厌恶这个词眼,如果我们是“NewHuman”,那么80年代的人们就成了创造出我们的“God”。80年代的人们自鸣得意着,不断朝天  相似文献   

18.
王奇 《成才之路》2010,(36):5-5
"‘新潮音乐’,这是一个难于作出科学界定的、所指对象相当广泛、比较混合、没有确切内涵与外延的音乐术语。"按时代划分,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音乐作品和作曲家都被称之为传统音乐。而80年代后,在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环境下,中国的一批作曲家在时代的呼唤中,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和表现方式,创作出新风格、新体栽的音乐作品,被称之为新潮音乐。  相似文献   

19.
实地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朝向现象本身”.在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其中具有“‘双师型’教师”标贴或称号(being)的人员都要经历从“‘单师型’教师”变成(becoming)“‘双师型’教师”一个过程.针对苏南某(些)职业学校的实地研究表明:至少在目前的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达成“双师型”教师的过程容易成为“拥有双证书”这样的“纸上文章”,并与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我国 80年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李岚清副总理在关于素质教育的讲话中曾指出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 ,广大中小学校要把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抓紧抓好。”由此可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 ,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