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度报道近年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既有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解释、调查、预测),也有组合式的深度报道(组合、连续、系列)。本文试对组合、系列、连续三种组合报道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认为组合式报道可以称为"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既要有深度——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又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实的一切情况。鉴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纸质媒体的强项,广播新闻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本质特征上,广播深度报道与纸质媒介的深度报道没有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广播深度报道类节目要遵循广播的符号规律以及广播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广播因为其以单一声音为介质,是一种线性传播,具有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等局限性,听众稍不留神就容易听不懂听不清;广播还具有听觉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听众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广播一般被认为主要是承担"告知"新闻的功能,优势在于时效性强,收听灵活,广播新闻一般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新闻篇幅过长,就会使人厌倦,产生理解困难。从这些方面来讲,广播似乎只适合做"快餐"而不能做"大餐"。实际上,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从"QQ大战360"这一新闻事件切入,通过分析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第一财经等多家电视台对此次事件的报道,探讨电视新闻组合式报道的特征、优势以及创作特点,并提出融媒时代传统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媒介资源,从战略高度合理运用组合式报道策略,实现电...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法,已成为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有资料显示,在英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上,深度报道已占到了50%以上的新闻版面。而美国的一些媒体,深度报道甚至占到了70%以上的版面。我国的深度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各大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纸质媒体在快捷性、便利性、形象性等方面已很难占据优势,在未来新旧媒体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纸质媒体只有发挥自身深度报道的长项和优势,高度服务经济社会大局,深度贴近读者阅读需求,才能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越来越得到受众的欢迎。作为地方党委喉舌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的自身特点及媒体的发展需要,使深度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武器".在网络信息盛行的时代,各媒体都把深度报道作为一个品牌倾心打造,操作方法亦是各亮绝招,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既要了解党和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有关发展动向,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理性的思辩力,做到上下联动,才能真正写出有力度、有高度、有深度,引导读者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7.
徐强 《青年记者》2008,(6):62-63
深度报道的自身特点及媒体的发展需要,使深度报道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武器”。在网络信息盛行的时代,各媒体都把深度报道作为一个品牌倾心打造,操作方法亦是各亮绝招,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既要了解党和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有关发展动向,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理性的思辩力,做到上下联动,才能真正写出有力度、有高度、有深度,引导读者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8.
郭继培 《新闻世界》2014,(8):156-158
组合式的深度报道(组合,连续,系列)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这三种报道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网络新闻时代,三者之间的分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本文试对组合、系列、连续三种组合式的深度报道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三种报道方式在网络时代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即是这种报道方式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深度报道?有学者说,深度报道是讲求从总体的联系和结构上把握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还原"到其现实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发展中去的"第三代主流新闻写作文体";也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新闻执着于追求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还有人说,深度报道是围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具体问题,用特定的方式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使受众感知特定社会事实和意义的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形成于本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深度报道被称为"大标题后报道",法国则称之为"大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了西方报刊的"报坛霸主"。在中国,深度报道在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之后,也渐渐在新闻界扎下了根,并随着媒体的激烈竞争日渐"枝繁叶茂"。可以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下的深度报道,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新闻改革的浪潮中极具生命力,它不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活得很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等各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如果要在新旧媒体的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深度报道真正打造成长项和优势。而这正是决定胜负的一件利器。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一件利器深度报道可以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最能体现独家特色、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各大媒体都把动态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但即使媒体有能力将所有硬新闻网罗尽净,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深度报道则是媒体最有特色的部分。因此主流媒体无不在深度报道上下足功夫。而对深度报道一些技术问题的探讨也就越来越为媒体人所关注。  相似文献   

13.
提高媒体影响力,深度报道不可或缺。媒体要探寻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把新闻活动融入社会发展进步中。近年来,湖州晚报把深度报道的视角投向"挑战一应战"的社会运动模式,寻找时代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从发展轨迹看问题深度报道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深入事件挖掘真相、寻求社会问题解决之道,是深度报道的使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产生新的问题,理性看待这些问题,是做好深度报道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苏枭 《新闻窗》2014,(6):82-82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调查性报告,以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采访制作的投入之大、对问题深入剖析之深、逻辑缜密、叙事完整、细节充分等特点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之电视媒体的鲜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使"调查性报告"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本论文以中央电台新闻评论部的调查新闻节目其中一期《新闻调查——陈丹青出走》为例,分析电视媒体如何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创了中国媒体舆论监督的一个新台阶,带动了一批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产生,其中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把"新闻深度报道"、"舆论监督"的概念演绎得如火如荼。本文试图探析电视深度报道所具有的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
张洪 《新闻传播》2010,(3):71-71
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以其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探索新闻事件的原因、发展和结果,而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深度报道具有思想深、内涵深、分析透的特点。它不是平面、单向、直线性地反映事物,而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多侧面、多视角、多方位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适度报道负面新闻信息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引导舆论与监督职能,本文从"瘦肉精"事件入手,剖析负面新闻报道的特点、积极作用及其发展困境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转瞬即逝、缺乏深度",似乎是电视媒体无法超越纸质媒体的鸿沟。在信息爆炸、快餐文化的今天,如何让电视告别"肤浅",弥补自己深度不足的缺点,成为电视新闻人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覆盖有限的城市电视台,只有认真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根本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陆雨晨 《新闻世界》2011,(9):265-266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再只有报纸,还有电视、网络等媒介。一种全方位、更直观的报道方式——组合式报道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对比各种媒介的优劣势及组合式报道在当今社会的优势,阐述了其成为主流报道模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飞速发展的科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时代,媒介竞争的核心已不是单纯的及时报道、独家猛料的呈现,而是进入了立体式报道的深度解读时代。新旧媒体在相互争战的同时,其融合结盟的趋势愈加显现。本文试从立体式报道的概念入手,解析在媒介大融合的格局下立体式报道呈现的几种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