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从内容特色和文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禅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文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待点。文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涩……”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文学即梦’”的文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4.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废名、沈从文 和汪曾祺,就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沈、汪这三位具有 师承关系的作家,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各具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三人小 说创作的梳理,揭示其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及其相互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呈现 三位作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吴长龙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99-101,105
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对废名小说叙事话语、审美形象和叙事意蕴作具体的分析.考察了废名小说的文本特色和废名的独特的审美境界、生命哲学。在文本的意义上,论证了废名小说的文学理想必然孤独与寂寞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因其不同的文学追求可以划分为“前期京派”和“后期京派”两个派别,前期京派以周作人、废名为代表,主体价值观念为文学上的趣味主义,后期京派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主体价值观念为审美乌托邦的文学追求,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卓有成就的批评家,从《人的文学》开始了对"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构建,在《自己的园地》后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学趣味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宽容原则。周作人从文学的个性追求、文学批评主题、批评方法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几方面对宽容原则进行构建和阐释,充实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从周作人趣味的形成看,他吸收了西方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日本的文学思潮,并把它们都纳入了中国的传统伦理之中,纳入了儒道文学中。各种思想杂乱地掺和在一起,形成了多种矛盾因素互补互制又具有单一指向的超稳定的思想系统。周作人的趣味观深受传统的东方审美趣味的影响。他所追求的平和、冲淡、闲适,从根本上说是以中国传统的道释思想与传统的儒家美学思想共生互补而形成的。然周作人的趣味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对人道主义、民族主义的坚守,到对个性主义、审美文学的守护,再到个人主义与时代的冲撞,其趣味有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废名与鲁迅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30年代,废名对于鲁迅,经过了从敬爱、亲近到疏远、龃龉相生的感情和认识变化。废名是周作人的大弟子,秉持自由主义立场;随着鲁迅思想变化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他们之间的思想矛盾显示出来。废名对鲁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从20年代的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始,到30年代周作人、废名的自然浪漫,再到新感觉小说的都市田园轻歌,"田园"被文学家用作表达对现代文明自觉不自觉的反思、质疑、否定和背离的文学元素。在缤纷的上海画卷中,以都市文学的审美差异、情感取向和多元的价值态度为审美视角,用都市人的生存困惑为底色,闪念着田园的梦幻,书写着安宁与平静的祈愿,找寻着回归初心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一、填空题1.鲁迅小说中现代知识分子形象有《在酒楼上》的,《孤独者》中的,还有《伤逝》中的和。2.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3.、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4.“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这是出自鲁迅小说。5.1936年,鲁迅出版了历史题材的小说集。6.如果说《呐喊》、《彷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故事新编》则主要表现为。7.废名小说创作始于年,终于年,几乎与现代文…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针对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写的文艺批评《"沉沦"》是现代中国文艺批评史上超越性批评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此不再停留在研究《"沉沦"》内容本身及其在中国新文艺批评史上的意义,而是研究周作人为什么会在当时的语境中撰写《"沉沦"》?超越的批评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有如下潜在原因:周作人的性观念与文学创作观、自身当时"多余人"的心境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暗合、唯美-颓废主义文学观的倾向、反对思想统一的文艺批评观。也正是这些原因,彰显了周作人"超越的批评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晚明性灵文学思想能够重新浮出历史地表是得益于周作人的发现与倡导。在思想自身与个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循着现代新散文与明末性灵小品具有近似性这一可靠依据,经过漫长的文学阅读与较为系统的理论思考,周作人提出明末的性灵文学运动和现代的新文学运动在文学主张与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都属于文学回归"言志"的性质。由此而来,周作人从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中解读出具有现代气息的反礼教反压抑反载道的文化反抗动机,以及契合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讲个性、求真实和重趣味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对同一“平民文学”术语,却是人言人殊。周作人认为它是时代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认为它是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鲁迅则说它是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解剖这种表面用语相同、实际所指相异的现象,对于纠正今天五四“平民文学”研究中的偏颇,启发今天学术界对于现代文学名词术语的清理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分析和比较了抒情小说的两个重要作家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首先从废、沈小说和传统文学的联系入手,划清了它们和郁达夫浪漫派小说、鲁迅乡土派小说的区别,然后又从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两人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联系以后的抒情小说发展,界定了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还区分了它们之间的两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7.
从内容题材的取舍与艺术表现两方面对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的表现与形成进行微观解读与宏观审视,可以看出,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朴拙、雅致、清朗、重厚、苦涩、中庸、通达、有别择等。审美趣味的形成跟他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废名小说晦涩之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容特色和体特点方面剖析了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的直接原因;内容上,题材“不合时宜”,作品样道意蕴较浓.地域特征和民俗色彩突出;体上,作品散化诗化,具有简省、跳跃、用典、杂糅等特点,章进而分析了废名追求“晦涩”的深层原因:一是周作人的“雅,拙,朴,浞……”的美学趣味的影响,二是废名自己独特的“学即梦”的学观和尚“晦涩”的审美观使然。  相似文献   

19.
从内容题材的取舍与艺术表现两方面对周作人散的审美趣味的表现与形成进行微观解读与宏观审视.可以看出,周作人散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朴拙、雅致、清朗、重厚、苦涩、中庸、通达、有别择等。审美趣味的形成跟他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对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存在对二人成了一种参照,潜在地制约和丰富了他们对乡村中国的文化想象。倘若没有北京的生活经验,鲁迅的乡下小说图景或许不会那么浓地呈现出地域色彩;而周作人关于江南民俗的勾勒,也缺少了对比的色调。鲁迅对北京文化始终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而周作人则对北京文化从批判逐渐走向欣赏。打量周氏兄弟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中的分分合合,兴衰流变。鲁迅与周作人有许多相近的思想,曾经有过密切合作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令后人玩味的故事。他们留给北京的,远不是文学上的花絮,倒是关于知识分子自我选择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