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媒介环境为背景,探寻了网络亚文化族群的种类和表现。亚文化族群以网络为基地传播另类的文化形式,他们创造的亚文化资本不断积累并转化为经济资本,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蔡骐  文芊芊 《出版科学》2018,26(4):52-56
时尚杂志自诞生以来就以精英阶层为主要读者,通过优质的内容和精美的图片为他们创造愉悦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然而,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掌握新媒介技术的青少年群体的壮大,时尚杂志开始由最初的高端领域向大众化转变,并在传播方式和文本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传播方式上,时尚杂志尝试以社交媒体为纽带建构亚文化社群;在文本内容上,时尚杂志彰显出更年轻、个性、多元与自由的亚文化风格.只是,繁荣背后总有乱象,面对时尚杂志在创新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鲍鲳 《出版广角》2016,(7):88-89
《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以包容与对话为研究立场,以深描与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全面准确而又真实深刻地研究了新媒介空间中的中国青年亚文化.该书洞悉了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复杂性,指明了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向,展现了作者构建具有本土色彩亚文化研究话语的努力,是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力作.  相似文献   

5.
杨靖毅 《视听》2022,(8):152-155
随着潮玩文化与社群经济的发展,依托盲盒,众多同好者在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区结成粉丝群体并展开互动,逐渐发展成网络亚文化群体。本文以互动仪式链为切入视角,首先梳理了所立足的理论框架,其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的手段,构建网络盲盒亚文化社群的互动仪式链,主要呈现仪式启动、仪式运行、仪式结果三大环节,试图呈现出该亚文化群体的互动情况。研究发现,盲盒玩家以网络虚拟社区为互动场,通过群体集聚与设置边界开启互动仪式,通过信息共享、情感表达产生重复性的情感连带,最终实现情感能量的唤起与强化以及群体团结。  相似文献   

6.
媒介自诞生之日起,除了传递信息外,还承载着保存记忆的重要功能。在新媒介环境下,社会记忆显然也受到了重要的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大鹏 《当代传播》2011,(3):101-102
数字技术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使广告已从传统"说服"时代向新兴的"沟通"时代转轨,这使广告不再受传统广告形式的框架所限制,开始由平面及电视走向在线,并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互动广告上.本文旨在探讨新技术形势下广告的互动性产生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郑孟兰 《东南传播》2021,(9):103-107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变革,刺激了社会信息权力的流动,带来了传播关系的变化与新机制的形成.资本、媒介与用户成为新媒介赋权下权力竞争的重要主体.社会信息的权力格局正在重塑,并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博弈生态.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理论与行业实践,探究新媒介赋权下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分析资本、媒介与用户三主体间赋权博弈的内在机理与权力生态,可以为新媒介赋权研究与实践提供多元化视角.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11):45-51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脱颖而出,但从技术视角思考文化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风靡一时。其中,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助力了情绪释放,社交媒体重建了"部落化"的丧文化圈,表情包UGC则催生了解构经典的丧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10.
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电视为王的时代已经逝去,但是当今的电视早已完全进入了家家户户,达到了"村村通",它的普及程度无可厚非是各类媒体中最高的,由此可见,在新媒介对现代人类社会掀起狂澜的同时,电视媒体对广大民众来说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梁颐 《新闻世界》2014,(10):191-192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给宗教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媒体技术之间能量互补、互动带给传播者和受众的是时空压缩、折叠的灵活和随意性,为宗教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为宗教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高效平台,使宗教传播者和接受者有了全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12.
论新媒介与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是人类传播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新媒介将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成为人类社会民主的守望者,还是在政府和资本的操控下逐渐成为民主的掘墓人?本文对新媒介与民主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Duang是2015年的第一个流行词,也是一种拼贴、戏仿而成的恶搞文化。本文从亚文化视角初步探讨了Duang的来源、风格形式和商业收编,期望在此基础上探讨恶搞文化的风格形成以及最终被商业收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自2010年底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出现后,微电影迅速占领市场,在近5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微电影与青年亚文化天生具有很强的粘合度,一方面,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传播的碎片化和创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稳定等非主流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利用微电影寻找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向主流社会发声,表现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经典、否定权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观,从而达到建立主流社会话语权和获得主流社会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靖鸣  春茹 《传媒观察》2023,(1):84-93
暖新闻力图给受众以关爱、抚慰和温情,其话语实践打破了既往新闻客观和主观、情感和理性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在契合暖新闻体现时代、社会和人心之暖的主题前提下,通过第三人称的他者话语和个人化的心理过程,实现客观事实呈现和暖心情感表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新媒介技术在增强暖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实现受众创造性消费暖新闻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距离曾轶可现象出现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对她的争论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未曾停止。本文从青少年的亚文化视角分析了曾轶可现象出现的原因,着重对其现象产生背后的亚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7.
范敏 《新闻世界》2012,(10):145-146
在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的新媒介环境下,如何促进传媒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具有实践与理论价值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新闻与司法两种工作性质的差异、部分媒体的非正当行为、新媒体的介入能力强大,是导致当今传媒容易影响司法的重要原因,而尽快出台“新闻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法律素养、增加司法透明度,是促进传媒与司法协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于风 《新闻世界》2020,(5):41-44
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传播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下,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隐忧。本文从乡村文化传播过程中凸现的问题着手,试图探寻促进乡村文化传播的多元路径,从而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电视为王的时代已经逝去,但是当今的电视早已完全进入了家家户户,达到了“村村通”,它的普及程度无可厚非是各类媒体中最高的,由此可见,在新媒介对现代人类社会掀起狂澜的同时,电视媒体对广大民众来说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提到电视栏目,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印象深刻的某几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开心辞典”、“快乐大本营”等等电视栏目都是广为大众所知。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产生了很大差异。新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打破了印刷媒介文字阻隔所带来的信息屏障,促进了电视媒介“前台”与“后台”场景区隔的融合。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削弱了信息控制力度,消解了等级制度蓄意制造的神秘性和权威感。这一系列开放性特征使传统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