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客与新拟态环境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客构建的虚拟环境相对于大众传播和传统web1.0网络拟态环境更为逼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偏移有所缩小,呈现出更趋向真实的态势,构建出一种新拟态环境。本文主要分析了播客与传统媒介在构建虚拟环境方面的不同和成因,探讨了播客在网络拟态环境中更趋向真实的表现及动因。  相似文献   

2.
刘怀丕 《报刊之友》2010,(5):110-111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3.
重建“拟态环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丕 《今传媒》2010,(5):110-111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4.
"拟态环境"作为传播学领域里探析媒介环境与受众关系的经典理论,李普曼借由"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表达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的质疑与批判。本文对新媒体样态下"拟态环境"理论的媒介延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赋权带来的表层舆论复兴掩盖了社会深层的结构矛盾,"客观化"拟态环境的加剧促进了媒介的异化,后现代语境中的"拟态环境"打造造成了符号与社会存在间象征关系的割裂,催生了受众对仿真文化的消费诉求。媒介作为一道楔入在人与环境间的虚拟环境,体现了一种沉浸式的传播观,"拟态环境"理论视域下的媒介实质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社会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闻场域视野下的信息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新闻与自由>等论著中提到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的行为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日本的藤竹晓也认为,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拟态环境"就是本文所说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提到了拟态环境( Pseudo - environment)的问题.李普曼指出人类生活的"两个环境",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即拟态环境).现实环境是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而虚拟环境则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人借助大众媒介间接体验环境,而且这种虚拟环境在现实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拟态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也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它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的.  相似文献   

7.
李姣姣 《青年记者》2012,(33):82-83
1922年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后,该概念逐渐被引入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李普曼认为,人们的精力与注意力有限,大部分时候只能通过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了解超出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但新闻媒介提供的信息是对象征性事件进行选择、加工及重构的结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众传媒构造的拟态消费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娟 《现代传播》2002,(5):131-132
一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就对拟态环境进行了思考。在他的《自由与新闻》 (192 0年发表 )、《舆论》等论著中 ,李普曼认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 ,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 ,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系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进行经验性接触 ,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 ,人们只有依赖各种“新闻供给机构”进行了解 ,这样人的行为不可能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应 ,而成了对各类新闻机构所提示的“拟态环境” (pseudo -environment)的反应。拟态环境不是对现实“照相”…  相似文献   

9.
苑丽萍 《今传媒》2005,(8X):29-29
“拟态环境”,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经过“加工”后由媒介所展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这种反映或者较为真实,或者虚幻,或者歪曲。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媒介新拟态环境虽然具有环境监测功能与去中心化、权力化等表征,但并不能就此简单地推论出新的拟态环境更趋于真实世界。移动互联网络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更为复杂,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现实,与现实环境表现为一种离散的偏离关系。媒介的世界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的世界,移动新媒体对人的异化只是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电视人"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更令人堪忧。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的理论预设只是随时代的发展变迁发生了转移,其本质与核心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具有理论解释力与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11.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沃拉斯的第二手感情说和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结构研究和环境监测功能的概念,不论是研究思路还是研究方法都非常接近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据此,本文认为拉斯韦尔是被忽略的议程设置理论先驱。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播客、论坛、微博等的出现使传播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本文主要从自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特点及影响切入,分析自媒体对拟态环境的构建,引导公众网络理性。  相似文献   

13.
一、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概述 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大众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受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去了解.  相似文献   

14.
"培养"理论①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建立在李普曼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上,研究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观的影响。"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为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赵晓炜 《新闻世界》2011,(1):179-180
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  相似文献   

16.
在广义的议程设置中构建"真实"的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存在严格区别.另外,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将其局限于大众媒介、公众事件和公众范围内.本文通过对这些传统理论进行思考提出了是传播而非仅仅是大众传播构建了"拟态环境",议程设置对于"拟态环境"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个人层面而言,在议程设置构建的是真实的"拟态环境"等三个层面的结论,扩展了原有的理论范畴,并且简述了这一新结论对现实的效用.  相似文献   

17.
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所认识的世界,往往不等于客观世界本身.从当前传播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拟态环境环境化越演越烈的现象出发,研读《老子》,不难发现老子的传播批判思想对于剖析“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消除当今社会传播媒介拟态环境负面影响之道,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建国 《新闻界》2008,(4):92-93
通过大众媒体所认识的世界,往往不等于客观世界本身。然而,利用“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环境,千万不能将“拟态环境”取代了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家李普曼出版了一本著作——《公众舆论》,在这本书里,他深刻而又详细地阐释了两个对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条件,即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李普曼所在的"报纸时代"早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结合李普曼的观点,探析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形成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由舆论学创始人李普曼(Lippm ann )在他的传播学经典著作《公众舆论》(PubilcO pinion)中提出,那就是“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 ent)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 “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 “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