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资讯     
《记者摇篮》2012,(6):91-92
全国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专项行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全国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2.
视野     
《新闻实践》2012,(6):75-76
三部门部署打击"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专项行动5月3日中国广播网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打击和治理的范围包括:社会  相似文献   

3.
"有偿新闻"是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在新闻界出现的腐败现象。"有偿新闻"并不是新闻单位与受众之间的正当交易行为,而是以发布或不发布"新闻"为条件向"新闻"中涉及的对象获取非法利益。鉴于"有偿新闻"破坏新闻业的信誉,有关管理部门屡加禁止。《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都有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采访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或者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规定。  相似文献   

4.
十大事件     
《传媒》2013,(1):18-22
一、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 2012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2年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打击和治理的范围包括:社会机构或人员假冒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搞所谓的新闻采访活动及利用"采访"活动敲诈勒索;新闻记者利用采访活动牟取利益,接受企业和公关公司"红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等.  相似文献   

5.
资讯     
观点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机关禁政绩广告媒体禁有偿新闻。2004年12月14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两次批示:政府机关不能搞"政绩广告",不仅评议时不能搞,平时也不能搞。新闻单位不能搞"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6.
管理     
《传媒》2012,(8):6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7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19日起公开征集此类违法线索。据悉,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行动执法  相似文献   

7.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借新闻工作之便,以职权谋私、假公济私的行为”。搞有偿新闻的虽然只是少数人,但其影响很大,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腐蚀新闻队伍,败坏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损害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怎样才能禁止有偿新闻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五个环节。要抓中心环节。为什么有偿新闻禁而不止?根本原因是缺乏教育。因此,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在于教育。学习教育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中心环节。抓住了学习教育,就是抓住了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相抿LJ你还组.改们计划田一万个日的时间开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较大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记者或制造虚假新闻或做有偿新闻,直接导致媒体的公众信任危机。新闻的真实性多次受到公众的拷问。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叙述者。他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直接接触于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人物与传媒的衔接者。当  相似文献   

10.
“有偿新闻”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新闻界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蚀剂,它玷污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崇高声誉,使新闻界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一再发通知、下文件,三令五申杜绝“有偿新闻”,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要根除“有偿新闻”,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有偿新闻”出现的条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偿新闻”说穿了,也就是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并没有市场。西方的新闻单位尽管十分注重与广  相似文献   

11.
一、有偿新闻何以泛滥 何为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一些人利用各种采编条件、宣传手段非法、非合理地谋取利益。有偿新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偿关系,二是新闻宣传关系。 有偿新闻是不正之风,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明白这一道理。但这种不正之风已在当今中国的新闻界涌动成一股浊流,严重损害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声誉,破坏着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形象。 面对泛滥着的有偿新闻,我们既有行政措施,也有舆论监督,有偿新闻仍是屡禁不绝。原因何在呢? 其一、有偿新闻的存在,首先是部分同志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相似文献   

12.
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抛开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暂且不说,目前虚假新闻、低俗新闻让人如鲠在喉,忍不住要问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能忽视隐性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可分为公开有偿新闻和隐性有偿新闻。前一种有偿新闻,是被宣传单位拿钱在报台买版面、时间,有票有据;后一种有偿新闻,是被宣传单位给个人“奖偿”,无票无据,作者、编者私下得利。隐性有偿新闻比公开有偿新闻的危害性更大。第一,更严重...  相似文献   

14.
杜绝有偿新闻 提高媒体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波 《新闻世界》2010,(9):123-124
有偿新闻是一些不正之风在新闻工作者中的反映,它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而且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声誉。本文通过说明有偿新闻的有害性以及新闻亲和力的作用,提醒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杜绝有偿新闻,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和力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后,新闻界禁止“有偿新闻”已初见成效。但要持久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刊发表的这组文章,透视和剖析了形形色色的“有偿新闻”,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对于我们把《通知》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这个“婴儿”不能倒掉───也谈“企业新闻”与“有偿新闻”梅松武“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新闻界也普遍认识到“有偿新闻”的严重危害性,并采取了不少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使产生“有偿新闻”的环境正在逐步得到净化。最...  相似文献   

17.
低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目前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经过治理已有所收敛,但低俗新闻却有上升势头.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上,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约束机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开怡 《新闻界》2006,(4):30-30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特权获取金钱或其他相关利益的行为。对“有偿新闻”的认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偿新闻”的主体是新闻单位或其从业人员;第二,“有偿新闻”发生于新闻报道活动中,体现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行为;第三,“有偿新闻”以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有偿新闻的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抽样调查,社会各界对新闻界不满意的问题中,70%以上是有偿新闻。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有必要探讨有偿新闻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 一、有偿新闻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1.有偿新闻的表现 根据社会各界披露的情况和禁止有偿新闻工作实践来看,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是送钱给记者编辑,利用媒体权威,用新闻的形式发布广告,以取得最有效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12,(10):42
记者从3月21日召开的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将重点开展4项新闻报刊领域的专项治理行动,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规范新闻采编秩序。新闻出版总署将联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