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寄宿制小学的考察,发现学生在寄宿学校生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探寻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生活指导的有效措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寄宿制的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到健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而言,高中是一个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学校应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3.
生活技能类内容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涉及的几大内容领域之一,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为落实课标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切实提高培智学校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生活适应教材编写组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所处年级段,对生活技能类内容的容量、难度梯度、技能呈现方式以及维度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思考与建构:从技能选取到组织架构,分层建构内容容量与难度梯度;以技能为核心,对技能的具体步骤呈现兼顾首尾、突出重难点;分段设计内容维度,从单一的技能学习逐步扩展至兼顾技能应用的情境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等多元维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学校,学生留在了学校,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当前校园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到学生在校园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校园的生活,这也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校园生活埋下了隐患。农村寄宿制学校有自身的不足与限制,需要从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理念、课余活动组织等方面入手展开改革。  相似文献   

5.
基于"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理念,学校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满足生活需要、提升生活品质所做的准备。"品德与社会"由了解社会生活为第一步,以至达成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说到底都是出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和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为其设计合理的品德课程,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主动思考意识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准大学毕业生边际失范行为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大学毕业生是指高校“大四”临近毕业又尚未毕业的学生。之所以称他们为准大学毕业生是因为他们面临着由大学生向大学毕业生的转变 ,他们基本上完成了学业 ,不久将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踏上工作岗位。准大学毕业生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毕业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和纪念的事情 ,因为它意味着学校生活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然而 ,在实际生活中 ,准大学毕业生在离校以前往往产生一些失范行为 ,如破坏公物 ,酗酒闹事 ,留宿异性 ,打架 ,聚众发泄不满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源结构的变化,各地培智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其中,生活适应课程以发展智障生生活能力为目标而备受关注。本文以扬州市培智学校为例,从课程开发背景、目标意义、课程体系、有效实施、评价调控等不同层面.系统介绍生活适应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学一年级新生课余生活进行调查,发现大学新生课余生活比较丰富多彩,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往往质量不高。结合新生心理和学习特点。探讨如何从学校、学生两方面入手积极提高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习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课程的被动接受;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势在必行,因此,校领导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近几年针对学校的实际条件与教学情况,比如上学年我校开展“读好书,做好人”的实践活动,教研室领导给予肯定,该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获得了市二等奖、区一等奖,本校被定为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本学期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生活的现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提出了以“关注生活,勤俭节约”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情况,回归生活,从生活实践中了解生活的常识,得出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数据,以小见大,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深思,让学生能了解劳动的辛苦,资源的贫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初中毕业生来说,考上普通高中的会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继续求学读书,而未考上的那部分学生,则会面临着选择。出于身边许多有关打工赚钱的热门话题,未考上高中的那部分学生,面临着一方面自己挣钱自己花的自由生活,一方面向父母要钱并有学校纪律约束的学习生活,这种矛盾的选择使孩子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怀着忐忑而盲目的心境选择自己的明天。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自己的方向,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发展是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当今社会的学生发展,应包括个体性发展、群体性发展和精神性发展三个层面.与学生发展的三个层面相对应,学生的学校生活可以分为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学习生活实现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表现为认识范围的扩展、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情感的丰富.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的群体性发展,体现为认识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形成社会生存能力.精神生活实现学生精神性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学校生活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发展,必须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校生活,具体表现为使学校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达到有助于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交化.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更要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在学校的生活共同体中接受各种锻炼,不断发展、生长,从学习走向生活。教师在学校从事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也成为教师的主要生活。教师的发展和生长除了自身学习外,更多的是在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实现的,尤其是对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紧密相关的班主任工作。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班主任在教育实践和班级管理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公正。  相似文献   

13.
同样是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教师指导下学习.有的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则成绩平平,甚至很差,跟不上课,原因在哪里。心理学家研究:原因在于人的心态。笔者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绝大部分发展不平衡学生(后进生)由于成绩不好而情绪低落,对学校生活感到无奈。对自己没有信心,处于一种消极心态,为此要解决发展不平衡必须要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于技工院校,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如何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企业,能够真正的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对于学校而言,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意味着解决了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培智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使每个智障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学好语文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生活,适应社会。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培智学校招生对象的变化,各地纷纷编写生活适应课校本教材,如何提高生活适应课的教学效果,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新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认为运用以下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中度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小公民成长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重塑学校生活.如重新设计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渗透公民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9.
刘春生 《教育艺术》2021,(1):73-73,75
生活适应课教学亟需走出隔离的课堂"围墙",连通教学与广阔的生活,以提升生活适应课的教学效果,适应学生高质量生活的需要。本文以G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提出"三环十步"的生活适应课教学模式和操作路径,以期为生活适应课的优质教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