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天毓 《考试周刊》2009,(3):238-239
身势语是指语言或非语言交际中具有交际意义的身势动作。它是非语言交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接触等。它的交际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了解和探索关于身势语的一些由来和发展,进而了解身势语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身势语间有相似之处,但有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对比研究了身势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以求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中内容最丰富,作用最大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语言讲解外,身势语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身势语言、手势语言、目光语言和面部表情四个方面简单讨论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并非唯一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言语语言,身势语就是非言语语言的一种。俄中两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道路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身势语中并影响着身势语的构成和身势语的使用。通过对俄汉身势语词进行对比,归结出造成俄汉身势语差异的文化因素,以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身势语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但在语言交际中有着补充说明强调、增加、象征或替代等含义,因此对身势语的作用不可忽视。身势语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语义。所以,研究身势语的文化特征对外语研究工作和跨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议身势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粗浅地分析了身势符号的特点,然后指出其相对于语言的作用,最后简述身势符号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身势语”,又称人体语言,简称“体语”,是无声的语言。语言学家把伴随在谈话之中的眼神、面部表情、点头、皱眉、耸肩、手的动作和整个身躯的姿态等非语言性的动作称做“身势语”(《语言学教程》郭谷兮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它是通过人体器官的动作或某一部分的变化来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利用人的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美国学者伯德惠斯戴可以说是“身势学”的创始人。他设计了一套可以用来记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并以此代表“身势语”最小单位的符号。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不太科学。但许多事实和研究却证明,身势语无法没有,也不能没有。教师的身势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特定的眼神、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某些复杂组合来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它是教师人体的一种外观形式,具有完全的可见性和生动的形象性。在教学中,尤其在人文类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和掌握教师的身势语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侧重对语文教师的身势语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50年代国外学者就把身势语的研究扩展到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并把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外语教学之中 ,发现身势语与语言交际一样都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 ,只有恰当地运用与目的语相适应的身势语 ,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身势语是人类交际中较常见的一种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势语的研究不仅与语言使用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与哲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身势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阐述身势语的概念、分类以及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俄汉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俄汉身势语的异同,将其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深入掌握俄汉身势语,并在跨文化交际中熟练应用,促进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身势语也叫手势语或体态语,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耸肩、手的动作和整个身躯的姿态等等交际形式。身势语发展至今,其特点、作用与前途如何呢?美国语言学家1972年曾发布了一项语言研究成果,它表明:人们的交际只有35%是钝用语言来进行的,而更多的则是身势语和一些副语言。①由此看,语言的交际常处在副语言和身势语的包围之  相似文献   

10.
身势语和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某些心理特征。身势语属于非语言交际系统,是语言系统之外的边缘部分,与语言交际理论密切相关,涉及交际场景,交际者双方的社会文化与心理特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俄汉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已是交际的主要障碍之一。了解并把握俄汉身势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有助于帮助外语学习者准确地表达意思,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受母语的影响与干扰,中式英语频出,表现出词不达意的状况,既阻碍了语言的正常使用,也妨碍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而双语公示语作为让其他国家认识中国的一张名片,代表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形象。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无疑会在对外交流时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中国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步伐。通过分析公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现象及其原因,进而探讨和指出解决和克服问题的具体措施,以期公示语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翻译,避免中式英语现象的产生,进而做到为公示语的使用者传递清晰、确切的文字信息。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时首先要进行主动与被动的选择,选择被动时还要考虑对被动标记的选择,因为汉语中的被动标记不是唯一的.标记词标记的对象不同,其词性也发生变化.探讨被动标记在句子中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正确使用被动标记.被动标记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限制的.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公示语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英语翻译领域,大多立足于语言学角度,鲜有从文学角度入手。该文从文学与语言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汉语公示语进行文学色彩的分析,该文的立论基础是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是无法割裂的,指出公示语作为一种实用的日常用语也具有文学色彩,具体体现为音韵美、形式美及对日常语言的偏离。  相似文献   

14.
皮尔斯与索绪尔符号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尔斯和索绪尔分别为现代西方符号学中哲学传统和语言学传统两个源流的开创者.本文在比较他们的符号基本理论的同时,一方面透过皮尔斯的符号观分析其语言观,另一方面则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看其一般符号观.本文认为,索绪尔二元的符号观忽视了符号与外部的交际价值,而皮尔斯的符号观则弥补了其不足,强调符号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和交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景区中“中式英语”的乱象,研究了旅游景区中英语标志翻译的失误,认为汉语的负迁移是导致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只有正确地把握翻译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才能避免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6.
公示语在时态、语气、词语应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失误,如中西语混用,语法出现错误,语用失误,误读文化差异等。翻译者在日常翻译中,首先应掌握公示语翻译的特点和风格,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把握原则;此外,翻译者要注意共识与翻译常见的失误,并对这些失误进行分析,采取能够准确应对的策略,如国际趋同原则,恰当增译和减译,重新调整结构,使用委婉语及恰当的语气等。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问题不是哲学阐释学(主要是德法传统)的全部问题,甚至不是后者要加以解决的根本问题.但是,语言符号问题带来理解或解释直至真正阐释学的问题,已属不争.从本质上讲,哲学阐释学与符号学都不属于狭义上的学科,它们都试图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公分母.哲学阐释学强调理解、解释现象之于人的存在的普遍性,符号学侧重为人类认识、使用语言符号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它们相交于语言符号意义的阐释中.  相似文献   

18.
张格 《海外英语》2012,(16):283-284
The language is a play of signs. However, behind the signs is the culture manipulates the signs. The sign is the surface structure; while under the surface is that the thinking pattern matters, which is the only small part of the culture. The culture difference always exists. I would like to study it 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which the essay reveals. The first part is to list examples, and the second part tries to analyze it in terms of thinking patterns.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ding part. It intends to find solutions to avoid that problem.  相似文献   

19.
田文强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4):14-18,13
符号的诗意在于其表现性,语言的表现性是文学诗意所在。表现性语言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自身,它的情感性、体验性,消解了再现性语言的客观性、真实性,并调动读者参与对语言符号想象与创造的热情。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情感形式化,语义建构性,符号意味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The semiotic assumption that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ymbols, signals, or signs minimally entails a commitment to the position that there are two worlds, one linguistic and the ether non‐linguistic, and that they are related by some sort of representation. This essay challenges this view insofar as it purports to account for all language functions. It offers a complementary idea that emerges from the writings of Heidegger, Gadamer, and Buber: tha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is often constitutive, not merely instrumental and represention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