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80):21-22
不同于传统诗歌,具象诗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以文字、符号的特殊排列表情达意。因其独特视觉体验和引人深思的特质,具象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但其抛弃传统诗歌的韵律、反复和节奏感的形式风格引起了质疑:具象诗是否已经失去了诗歌的底蕴与精神?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对后代《诗经》的研究与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其中一个重要命题即“《诗》可以群”,试图再次探究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文章认为“《诗》可以群”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命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诗可以怨”首先作为文学的功能价值论,后来引申到创作论,这种诗学理论的演变与周代“典乐”制度的兴盛与崩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先秦“典乐”制度下诗与乐的关系论述,探讨这一诗学命题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阐释周代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白酒诗的审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白的酒诗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诗与酒交融的审美精神是“放”的生命精神。“放”是生命诗性的释放,也是放松和生命的放飞。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构成了他生命的诗魂。明月是李白酒诗中的诗性内核。诗与酒的融合展现了李白的那种天真自然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5.
屈原继《诗经》之后 ,开创了崭新的诗体——骚体诗。《诗》、《骚》怨刺时政的精神是其主要相同之处 ;但从《诗》发展到《骚》,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怨刺精神的嬗变依然明显。概言之 ,就是《骚》诗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增强。《诗》、《骚》怨刺精神所包蕴的刺政刺时与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涵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与独立不迁的品质。初见于《诗》,定成于《骚》,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诗歌的二种问句形式——疑问句式和设问句式,深入研究了两种问句形式对诗歌表现功能的作用:问句形式体现了诗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了诗的主题意象表现力;扩展了诗的意象表现空间;强化了诗的张力作用和讥刺功能。从而说明,诗歌形式对于诗歌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屈原继《诗经》之后,开创了崭新的诗体——骚体诗。《诗》、《骚》怨刺时政的精神是其主要相同之处;但从《诗》发展到《骚》,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怨刺精神的嬗变依然明显。概言之,就是《骚》诗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增强。《诗》、《骚》怨刺精神所包蕴的刺政刺时与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与独立不迁的品质。初见于《诗》,定成于《骚》,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华诗人江天的诗集《鲁迅赞》,从诗美的特质,以情明理,发掘鲁迅精神的实质与新意;以诗独具的意象美,对鲁迅的崇高人格魅力与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行了充分肯定;以诗的形象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对鲁迅精神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华族痼疾的惩戒与疗救等方面,进行了逐层深入的论证、分析,让人深信:鲁迅精神,确系华族儿女永存心灵的丰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双昧互证的知觉性认识、隐蔽观者的精神性实质以及睡梦、游戏、光等象征意象,对印度现代“圣哲”室利奥罗宾多的十四行诗集《最后的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哲学内涵。《最后的诗》以诗的艺术张力,重释古老的哲学意象,描绘了奥罗宾多精神学说的知觉性进化之途。  相似文献   

10.
梁宗岱阐发纯诗理论的着眼点始终在于救治新诗坛的弊端,纠正主流诗学偏颇.梁宗岱关于"纯诗"的定义,揭示了纯诗理论提出的现实性、纯诗审美发生的机制、纯诗追求的审美境界.基于对纯诗的理解,梁宗岱从中外诗学中咀华掇英,阐释了象征的内涵、象征的特征、象征的审美感受.梁宗岱在诗论文章中涉及到纯诗的一些创作技巧和诗人修养问题,包括诗人是内倾和外倾的两重观察者,创作中人的心灵与万物的契合即冥想出神,新诗崇高的特征在于重视智慧之力,纯诗需要诗人全副精神灌注形式.  相似文献   

11.
北岛的诗歌按照语言风格的迥异,可分为出国前的早期和出国后的中晚期。其诗中有一以贯之的诗歌精神——怀疑主义的精神。对历史、政治、人性的怀疑和思索,让北岛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形成紧张的冲突;对自己英雄情结不懈地反抗和怀疑,又使北岛早期诗和中晚期诗得以碰撞,使他的诗本身成为一种诗史,记载下民族精神史和个人反抗精神的流变,呈现出泛博、复杂的精神面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影响最深,和谐文化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杜甫精神主要指他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自觉的社会良知与社会道德情感,在杜甫理想的社会蓝图里,始终贯穿着社会和谐思想观念。杜甫咏怀诗透视了他的精神主旨,探讨杜甫咏怀诗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茶诗中不仅能看到茶风的变化,还可以了解历代文人饮茶的特点以及文人在茶诗中所寄托的精神追求。文人借助茶诗,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表达了文人的独特精神生活。本文通过对明代茶诗内容的解析,从茶诗中总结出饮茶的特点,具体阐述明代文人寄托在茶诗中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4.
诗画自古相提并论,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本质的是苏轼。而东坡论诗画莫若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句。文章从此两首诗入手,论述苏轼在艺术创作本质和美学精神高度上将诗画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心灵的物态化。也就是为情思寻找一件最精致的感情外衣。只有当心与物获得了最和谐最微妙的统一,诗才有望成为耐人寻味的艺术。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道出了诗是心灵外物的妙悟。由诗想到文,"诗言志"、"诗缘情",而文又何尝不是如此?2人有云:"诗善醉,文善醒"说的是作诗要完全放松精神,让心理处于弥散状态,这种情形下写的诗往往收到"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为文则不然,文章写作要有明确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才能把道理讲透彻,把事实摆清楚。其实,文章写作也不完全要合规矩,按着一个给…  相似文献   

16.
张少青 《文教资料》2010,(18):67-69
穆旦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情怀,他的诗中不仅采用了大量基督教语汇,并且在精神气质上与基督教的世界观多有契合之处,但是诗人对人的个性和自我价值的确信又使他最终与基督信仰分道扬镳。具体来说,对人心的认识、对苦难的承担、对上帝的仰望这三方面都显示了穆旦诗歌与基督教精神的契合,但诗人的人本主义道德理想使他的诗与真正的基督教精神又具有实质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冯至的早期叙事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也很多。但这些文章多是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论,也有一些是从哲理的角度,探讨了其中深邃的哲理意蕴。而笔者认为20年代的冯至正处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之中,他并不是用诗歌来思考哲理问题,而是将写叙事诗作为感悟、体验与突围困境的方式。他所体验到的正是本文论述的主题:精神困境与生存的悲剧性。在冯至的叙事诗中,这二者相互影响,诗中的悲剧性表明冯至并没能通过写叙事诗的方式突围出困境,但其中轻型悲剧的悲剧特色却显示出冯至通过对抒情方式的把控,缓解了他陷入精神困境时所遭遇的心灵震撼与精神冲击。  相似文献   

18.
酒与诗的结合,折射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视角,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独特灵感,增添了诗词整体上的浪漫神韵,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个性意识。本文对李白的饮酒诗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探究陶渊明的仕隐之苦乐为导入点,分析了他早期在仕与隐之间的苦苦抉择以及他作品中的诗酒文化根源及其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与文化传承,试图挖掘陶渊明那愈来愈为人所称道的高山景行的精神世界之些许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年杜甫二十四岁,据他自己说,由于文章的不合时宜,他忤了主考官,因而落第。此时的杜甫一方面有着儒者积极入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因落第而入世不能,两方面激烈的碰撞无疑是本诗情绪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