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2.
禄秦剑 《报刊之友》2012,(11):116-117
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是十分重要的写作形式,把人物写好了,能够起到非常感人的效果,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因此,我们的报刊始终重视宣传先进人物,注意采写好、报道好先进人物的人物通讯,记者、通讯员要把宣传好先进人物、写好先进人物,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工作。(一)以往对写好人物通讯,新闻院校的教授曾经强调要写出人物的三个矛盾,即人物与自然的矛盾、特定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自身思想上的矛盾。那么,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今天,笔者认为人物通讯写作有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选好典型。新时期的人物要…  相似文献   

4.
正在报业竞争愈演愈烈、加上网络的冲击,报纸越发艰难的情况下,纸质平面媒体如何运用形式新颖、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写新闻,怎样把新闻写得引人人胜,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欲望,第2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载《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5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新闻写活,以赢得读者青睐的好方法。记者为什么要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吸引人,故事有离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加之有令人难忘的细节,既有连贯性,又富于吸引力和  相似文献   

5.
社会是由个体这一细胞组成,而人物活动则构成了事件,二者的叠加就是时代和历史。基于这一点,有人说你不用费神去解释时代,解释历史,任何一个有理性的读者,都会在记者的人物通讯中品味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人物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的事迹或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写好人物通讯,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典型人物甚至一个群体的时代风貌,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各种媒体都很重视人物通讯这种体裁。在日常采访中,怎样才能写好人物通讯,让人物跃然纸上呢?结合个人的采写经历,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用心灵写兵     
金秋 《记者摇篮》2007,(9):13-14
士兵是军队的基础,是部队报纸的主要读者。怎样才能写好兵的新闻呢?近两年,我参加了“记者蹲点看基层”和“记者住班”两次活动,有了一点切身体会:沉入基层,要用心灵去写兵。[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记者,掌握写作技巧是写好新闻的关键条件。只有运用好新闻写作的技巧,写出的新闻稿件才会更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文主要阐述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技巧,希望给记者的新闻写作带来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8.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困惑不少记者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好短通讯。笔者也有数年的记者生涯,至今尚未写出一篇象样的短通讯。编辑和读者喜欢短通讯,不少记者写的却是洋洋数千言的长通讯。发回报社后,审签的部主任和老总们,都望文生畏,头皮发麻,所以,迟迟不能见报。结果,鲜菜拖成了黄菜,黄菜拖成了干菜。最后,虽无人“枪毙”,却自然“死亡”了。最近,再读199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金马”征文《夜,静悄悄》(见报稿附后),使我感悟到选择最佳角度和典型材料,是写好短通讯的关键。过去,我们写通讯很少从横断面结构作品,从最感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导语比作消息的"眼睛"。"立片言以居要"。如果导语写得好就会使读者看下去,否则,读者便会失去兴趣,"移情别恋",这就说明导语应具有引诱读者读完全文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把导语写好呢?除了新闻事件本身、文字功底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看记者有没有好的构思技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如何写好导语,从而提高导语的可读性。一、导语必须提供最重要事实,突出最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2.
刘智 《记者摇篮》2006,(5):70-70
通讯被称作报纸、杂志的“重型炸弹”,在宣传、教育读者方面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作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它总是通过事实和情节的描写为读者塑造了真实可信的动人形象。因此,要写好通讯,特别是要写好人物通讯,就应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写,重视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从而表现出他(她)有异于一般人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作品有起有伏,不像一潭死水,不是“一张面孔”令人读起来不仅感到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而且鲜明生动,回味无穷。恩格斯指出:“依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  相似文献   

13.
旅游通讯或风貌通讯,是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也是记者经常遇到的重要任务。旅游通讯是山水诗、风情画,风貌通讯以旅途见闻“窥一斑而见全豹”,为读者勾画某一地区、某项事业的新风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过去有些作者认为。由于上述两种通讯的特点,一定要辞藻华美、苦心雕琢,否则便写不成“山水诗、风情画”,有的在写作中故弄玄虚、咬文嚼字,以至弄巧成拙,引起读者反感。其实这些人恰恰走进了一个误区。要想写好旅游或风貌通讯,除了“破万卷书,行千里路”,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及深入实际艰苦采访外,在写作手法上一般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要清新朴素,于朴素自然中见美,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能给读者以美的启迪、美学享受的美。  相似文献   

14.
“真实的新闻不一定全可信,可信的新闻不一定全真实”,这话听起来有点蹊跷,但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确实存在。1980年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钱被风刮跑以后》(通讯)写得具体、生动、现场感很强,不仅读者信,连资深评委也信,但它是假的。无独有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黑人记者珍尼特·库克面壁虚构的《吉米的遭遇》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与此相反,我们的一些报道,特别是先进典型的报道,因报道的绝对化、片面性等原因,而使读者心生疑窦,不相信。  相似文献   

15.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17.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除了主人公事迹本身 的过硬之外,就是作者笔法的生动感人了。那么, 作为新闻的采写者,怎样才能“笔下生花”,把通 讯写得一波三折,动人心弦呢?请读读《怎样打 动读者的心——关于人物通讯的创新》一文,可 能对你改进人物通讯的采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蓝鸿文 《新闻界》2000,(1):11-13
西方记者中写过旅途通讯的不少。美国著名记者、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写过《赤道环游记》(1895),英国著名记者、作家杰尔斯·狄更斯(181-1870)写过《游美札记》。现当代的西方记者,如美国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1978年写过《长江:过三峡游记》、日本《朝日新闻》驻北京记者秋岗加荣1980年写过《世界屋脊上的西藏》,等等。遗憾的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十几本西方出版的关于新闻采访写作的著作,却没有一本论述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的文字。这表明,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在西方也同样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通讯可以写事件但离不开写人。通讯除了要写好人物外在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写出人的灵魂.让人的心灵之窗向读敞开。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人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20.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要写人。写人,就一定得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使读者觉得人物是活生生、具体的人。只有这样,通讯才会有感人的力量。下面是从合众国际社记者戴维·特里写的通讯《快乐的巨人》中摘引的几个片断: 当身高七英尺二英寸(二米二十)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