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这里的“研讨”,既包括教师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和同行间进行的讨论交流,又包括教师独自的研读、探究、创新,在“理性自我”和“实践自我”充分对话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只有在“研讨”好的基础上才能“教好”.只有“教好”,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异质说”是一个常常被我国学界论及的论题。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异质说”折射出国人长期以来积淀的历史和现实感受.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某种夸大乖误解。中西文化“异质说”的成因十分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词义的不确定性、人类“整体性大文化观念”的缺失、对文化终极目的认识的错位.以及在中西交流的历史过程里形成的倍受压抑的民族情结等。  相似文献   

3.
刘洋 《保定师专学报》2009,(5):87-88,129
“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之墙阻碍了我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墙”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以及“墙”语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和人们的思想特征,进而说明拆除文化之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存在两种差别甚巨的文化结合模式即中体西用与体用不二。“中体西用”是第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法,但它不是贯穿中国近代史唯一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之方法模式,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符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思想”;“体用不二”承继了“中体西用”的合理内容,它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历史而产生的优于“中体西用”的文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温晓芳 《文教资料》2011,(18):49-51
现代汉语中用在谓词前边的“正”、“在”及用在谓词后面的“着”词性不同,但是在单独使用或搭配进入组合时却体现出共同的语法意义.而在很多句法环境中却不能互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再”和“在”: 你们好! 我是乱用你们的小主人子淇。对不起。你们原本是汉字王国同音城的一对好兄弟,可自从为我服务之后。就很少再像原来那样一起说说笑笑了。  相似文献   

7.
无锡东林书院中的一副对联是无人不知的 ,这便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就是这副对联 ,却有着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悬案。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是现在的版本 ,另一版本是把现在的“事事关心”换成“事事在心”。无锡的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认为 ,“在心”与“关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轻重之分 ,“在”字本义是“居”和“存” ;“关”字是牵连或涉及的意思 ,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与“在心”都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而“关心”则是词语 ,不甚相称。另外 ,王先生还认为 ,明代心学思…  相似文献   

8.
“逻辑在先”来源于哲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它具有(哲学的)专业性意义,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普遍性意义。当涉及到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时,它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因为“逻辑在先”的意义属性是关注并寻找最根本的问题以及最原始的观念。若将“逻辑在先”运用到文学批评,批评的原则、方法、理论等都会因为不断地追求并不断地集中于“根本属性”这一特点而使批评走向模式化、概念化,极“左”文学批评由此产生。极“左”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强调并体现了“逻辑在先”思维方式本身的重要性,而且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批评这一学科所应当有的学科意义以及由此而来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10.
由“在LVO”句到“把OV在L”句的变换有多种制约因素,变换实现的可能同其中V的功能性质和语义特征、O的语义角色、O同L的语义联系、S和O同L语义联系的异同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式和“把”式变换有其具体的条件与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拐弯抹角”与“沉默”为例,分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指出这些差异皆因不同的语境文化所致。不同的语境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只是不同而已。顺利的跨文化交际有赖于交际双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和中国当代"新写实"小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小说形态,相距甚远但二者却是一个可比的题目他们都把"存在"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都以自己的文本勘探"生存",破译"自我",或强或弱地奏响了存在文学的旋律,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孔子“和而不同”的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显示出深刻的哲理思想意义。“和而不同”的哲理思想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扬光大中华儒家文化、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21世纪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联系思维和存在的桥梁,语言棱镜的不同侧面折射出不同语言的存在样式。存在问题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一个共同的重要问题。而存在句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汉韩存在句之异同为:汉韩都有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都可以通过存在主体与存在场所在句中位置的不同来表现句子语义的不同;但汉韩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数量、语法格式与语义特点等方面存有差异。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存在动词时主要有两类偏误:漏用和误用。漏用存在动词的原因属于系统性错误,常伴有母语干扰的因素;误用存在动词的原因主要是没掌握好汉语存在动词的结构格式、存在主体有定无定意义差别及其与存在动词的共现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从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概念是指彻底属人意义上的存在,其结构表现为个人能力所作用着的世界、个人需要所展示的世界及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观念所展现的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还从人的发展揭示了存在的历史形态,即存在经历了存在的自然状态、存在的社会无序状态并且必然达到有计划调节和控制下的社会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晚清“务实”“致用”的教育管理思潮的文化趋向,探析与此相适应的实业教育在教学改革及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特征与局限,籍此为当今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存在概念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概念有两义,称之为B1和B2,它们代表了哲学家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存在集B2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子集的命题函项E(Mn(x)),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子集Mn(x)构成了函项E的不同取值范围或不同的定义域。某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某物在何种定义域中存在的问题,因而避免了在定义域不确立或非单一情况下,笼统地断定某物存在或不存在的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18.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前人的各种对告子“不动心”解释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结合对告子思想的整体分析,对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告子的“不动心”本质上是一种强调“由外到内”的制心工夫与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一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本质与本源的过程,美就是存在者的澄明之光,是存在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