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思政课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在思政课教研实践中,出现了对微课教学作用和教学形式的多种认识误区,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微课教学的实践为例,提出三点建议:选择合适的微课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践行工匠精神,力求在微课制作中实现精益求精,以期能引发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微课教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依据对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正文中简称《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的解读,强调在纲要课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以此凸显纲要课教学的凝聚力和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3.
<正>刘利编著的《互联网+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2017年11月1日,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基于"互联网+"背景,对思政教育路径展开新的探索。本书共分为八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是"互联网+"教育的理论概述,其中包括"互联网+"教育的起源、内涵及基本特征。第二章论述关于思政课的功能和地位,包含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功能及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第三章基于"互联网+"视域思政课教育原则和理念,主要概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和重要理念。第四章探讨"互联网+"视域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其中包含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  相似文献   

4.
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是把"三个自信"的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其次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原则;第三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要实现评价性质人性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设计整体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动态化,评价设计真实化,从而建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高校"三个自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言教"方式,教学话语是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的主要媒介和工具。目前,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失语""失真""失效""断裂""滞后"等话语困境导致思政课难以入耳、入脑、入心,未能充分实现国家、社会对思政课的期待。思政课教学话语困境的消解需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历史发展研究,从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形式和教学话语质量三者关系出发,构筑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品质结构,并以生成机制、传播机制和反馈机制为主体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机制。用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教学话语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对的》从教育实践的全局出发,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社会公众呈现了一次精彩的思政公开课。它直面当前思政课改革困境的种种缘由,是思政课"课堂革命"的成功范本。节目回归思政课初心,是恢复思政课教师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心灵革命。它回归了思政课应有的实践温度和理论深度,把握了思政课敢于抓住时代"真问题"、讲好"大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思想问题"的主旋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多元立体教学格局、现代新媒体技术凸显了课堂的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既不是将专业课打造成思政课,也不是在思政课上嫁接专业课,它不是二者物理上的相加,而是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化学反应。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树立"思政担当"意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知识点传授中;在专业课的课堂上上出"思政味道",使思政课程在专业课程平台上相互叠加,形成协调发展、协调育人效应。经济法调整内容兼有社会公益性和个体私利性双重特征,既维护国家行政机关权利,又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既维护企业的权益,也维护劳动者权益;既肯定征税机关权益,又强调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既追求实体公平,又要求程序合法。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法基础》教学全过程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处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和思政课教材关系时,我们既不能用思政课教材取代《读本》,也不能认为二者互不相干,而要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将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迁移到《读本》教学中,在教学目标、内容、资源等方面对《读本》和思政课教材进行整合,把《读本》内容适度纳入思政课纸笔测试,从而在《读本》和思政课教材之间形成铸魂育人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劳模"精神中蕴含了独有的精神财富,彰显出强大的精神育人力量。在当前创新职业思政教育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在职业教育、思政引导等领域的示范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精神动力。为此,面对新的职业教育环境,要将"劳模"文化、"劳模"故事与职业思政教育紧密融合,通过塑造新的"劳模"精神育人机制,为做好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力量。由鄢显俊所写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版)一书从"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出发,通过设置相关实证实验来检验思政教育问题,从教育规律、心理认知规律和人文关怀等视角提出了思政教育"新模式"。同时,作者结合2005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思政"05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教育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种评估手段,对思政教育新模式进行验证,为当前有效开展思政课堂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综合研究该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风采     
正冯秀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德育原理》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主持人,北京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  相似文献   

11.
如何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彰显思政课教学的独特意义,努力实现党中央对思政课的目标要求和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我院"三同"式"以案说法"案例教学作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和探索,全面改革与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育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切实推动我院思政课教学变革,彻底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巨大转变,实现课堂情景化教学。  相似文献   

12.
自上海市政府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的全新理念之后,上海各高校积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本文即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外语专业教育中《日语词汇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以及实施方式和思政素材的收集,以待日后课程中具体实施并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启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其中萌芽的新世界观对当前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具有启示性意义。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梳理“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本质和重点;以《提纲》的新世界观提出“大思政课”建设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与《提纲》新世界观的融合,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时代的永恒主题。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背景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系统化依据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高中思政课)面向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中学生群体,肩负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因此,研究探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有效路径,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将《纲要》落在实处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21年秋季学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正式投入使用。在与统编思政课教材融合互进中,推进《读本》更加体系严整进教材;在思政课多样化教学改革创新中,推进《读本》更加深入生动进课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故事逻辑铺陈中,推进《读本》更加刻骨铭心进头脑,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有载体、学有阵地、学而生根。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落实"八个统一"实现思政课学科育人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思政教师的使命和担当。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提炼出高中思政课"唤思教学"的教学思想,坚持从"唤思启悟"到"激扬生命",以探寻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之路。本文以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民主决策"的教学为例,分析唤思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提起思政课,你会想到什么?是艰涩的专业名词,还是深奥的理论?去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后,高校的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步入了新的阶段。2014年,“慕课”开始进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场所"研究视角,对H大学现象级公选课《深度中国》课堂予以追踪,并辅之以对十三位任课教师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深度中国》作为一门公选性质的"特色思政课",其成功在于继承了传统思政课价值学习、意义学习和整体学习的课程定位,并依据现有主客体条件对教学的非实体因素进行了有效重构,营造了一个在传播核心价值、抒发家国情怀的同时,师生又可以在其中确认自我、传递知识和寄托人生的"教学场所"。《深度中国》课堂是发散着多重引力的"关系场""知识场"和"心理场",体现了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阐述了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然后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途径,包括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改善思政课教学质量;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思政课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存在误区;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有待完善;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象普及面不广,亟待加强;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机制不够科学,尚待健全。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文章指出了相应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