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定国号为明,改元洪武,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以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但由于中书省“百司纲领,总率郡属,”权力极大,易对皇权形成威胁。恰好,此时出现了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事件。明太祖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皇权,断然采取措施,于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且“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至此,废除了自秦以来实施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帝方自操威柄,”集大权于一身。传统的说法是,明太祖废除丞  相似文献   

2.
一、西厂是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产物明初对臣宦防范极严,太祖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罢丞相权归六部,用严刑竣法整顿吏治,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防止宦官擅权。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固了皇权。  相似文献   

3.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9页说:“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的主张不合时宜。”其中说李斯是丞相,明显有误。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置诸侯不便。’“由此可知,当时的丞相是王绾,李斯在那场辩论时的职务是廷尉。  相似文献   

4.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潜私谓所亲王粲、司马芝日:“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遂南适长沙。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之主。”  相似文献   

5.
“上卿”,编者注释为“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值得商榷。战国时期,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当时,中原诸国以“上卿”为最高的官阶,而秦国则以相国和丞相为中央政权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7.
《周礼》书中的大宰与小宰,理当如何作解?我们知道,在《周礼》一书中,大宰被列为六卿之一,排在天官冢宰之首,而小宰则作为大宰的副贰,仅仅属于“中大夫”,其序官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相似文献   

8.
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后,废丞相不设,于浩繁的政务殊有不便,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当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任命情况,《明史》卷3《太祖纪》云:"以邵质、吴伯宗、宋讷、吴沉为之。"卷72《职官志》补充道:"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但同书卷136《刘仲质传》却记载刘氏在同一时间以礼部尚书任华盖殿大学士,这就不免使人设疑:明朝第一位华盖殿大学士,究竟是邵质呢还是刘仲质?  相似文献   

9.
教学资料     
“通判 ”的 地位 通 判 是 “通 判州 事”或 “知 事通 判”的省 称。 宋初 ,为了 加强 对 地方 官的 监察 和 控制 ,防 止知 州 职权 过重 ,专擅 作大 ,宋 太祖 创 设“通 判 一 职。通 判由 皇帝 直 接委 派, ”辅 佐郡 政 ,可视 为知 州 副职 ,但 有直 接 向皇 帝报 告的 权力 。知 州 向下 属 发布 的命 令必 须 要通 判 一起 署名 方能 生效 ,通 判之 名,也因 上下 公 文均 与 知州 联署 之故 。通判 的差 选,初 由 朝廷 选京 官 任职 ,后改 由 转运 使 、制置 使及 提举 司等 监 司奏 辟。 通判 之 掌除 监 州外 ,凡…  相似文献   

10.
太常寺卿是专门负责祭祀礼乐之官,位列九卿之一。明初丘玄清是最早被选为太常司卿的道士。对丘玄清的生平事迹、与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及与当时著名文人的交游等问题略做考证,借此了解明初武当道士与朝廷祭祀礼乐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明史·张羽中传》中记载:“张羽中,字习之,潼川人,正德六年进士。……世宗即位,诏罢天下额外贡献。其明年,中都镇守内官张阳彳复贡新茶。礼部请遵诏禁,不许。羽中言:陛下诏墨未干,旋即反汗,人将窥测朝廷,玩侮政令。且阳名贡茶,实杂致他物。四方效尤,何所抵...  相似文献   

12.
真诚如金     
宋朝丞相张知白向朝廷推荐年轻的晏殊,正逢真宗皇帝殿试,就命令晏殊参加考试。晏殊见到试题后说:"这首赋我在十天前已作过,请皇上另出试题。"他的诚实博得了真宗的喜爱。之后,晏殊担任了官职。有一天,太子东宫缺官,内廷批示授晏殊担任,主事官不知道是何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六部,即尚书六部,自隋、唐开始为朝廷行政机构。东汉置尚书台,辅佐皇帝处理政事,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并改称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分曹治事。以后尚书各曹逐渐演变为部。隋仿《周礼》六官,尚书省分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每部又各设四司,总共二十四司,以郎中、员  相似文献   

14.
丞相简称“相”。官名。秦武王二年(前309)始设。掌辅佐君主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为百官之长。初设“左、右丞相”。战国时各国多置,称“相邦”。西汉改称“相国”,常设一人。后复旧称。掌选用、考课、劾案、惩治官吏,主持朝廷集议、奏事、封驳、谏诤,以及郡国上计。金印紫绶,秩禄万石。自汉武帝以后,其实权渐移向中朝“尚书”;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东汉光武帝时,称“司徒”,献帝建安时,复旧称。三国、两  相似文献   

15.
三卫府为唐代前期始置的皇宫禁卫机构,宋徽宗崇宁年间效仿唐制新设三卫府,唐代的三卫府包括三卫五府,徽宗时期的三卫府则只包括三卫三府;徽宗时期的三卫府只存在了不到1年的时间,但该机构的置罢与徽宗朝复杂政局的变动密切相关。三卫府设置的大环境即是崇宁二年至四年间大规模的清算元祐党人,三卫府的属官选用原则也是贯彻这一政策,三卫府的设置即是巩固清算元祐党人的成果;三卫府的废罢也是基于大环境的变化,宋徽宗对于崇宁五年正月间的异常天象的复杂态度导致了清算元祐党人政策随之终止,三卫府的废罢最终导致了蔡京的第一次罢相。  相似文献   

16.
宋太祖暴亡 ,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其弟赵光义 (宋太宗 )在“烛影斧声”之后继位。六年后 (即太平兴国六年 ) ,宋太宗又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布了“金匮之盟” ,内容为 :太祖之母昭宪杜太后生前曾嘱咐太祖死后将帝位传给其弟光义(其实“金匮之盟”内容还另待商榷 )。其具体过程《长编》卷 2 2根据《太宗实录》和《三朝国史》记载为 :赵普主动提出“金匮之盟”一事 ,太宗根据其线索在宫中发现了金匮 ,并将其中誓书公布 ,赵普亦随之恢复相位。对于这个“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史学界大都持否定态度 ,尤其是在张荫麟先生提出其…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5,(6):32-38
宋代太祖朝目前所知的8位状元大部分开始只授将仕郎,试校书郎,到州府任防御、团练、军事推官、军事判官等,只是"初等职官",乃至"令录""簿尉",他们必须历练6年,经过两次升迁才能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太宗朝的8位状元大部分起步都授以将作监丞或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宋初经过太祖朝十几年的短暂过度之后,状元的初始职任自太宗朝始迅速上了一个台阶:由不被重视的初等职官乃至簿尉一跃而成级别不高而地方官不敢怠慢的朝廷特使。状元与帝王之间的距离大为拉近了。  相似文献   

18.
一、秦朝开始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与前代相比,它强化了官员的行政职能,使宗法关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愈益淡薄。中央执政集团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牵制丞相大权。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的朝廷武官,但此职位常虚设。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府部门,处理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相似文献   

19.
(一)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①,乃先设验②。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二世笑曰: “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③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东游记     
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岁在已已,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忽一日,太宗升殿,聚集文武众官。朝拜礼毕,有魏徵丞相出班奏道:“方今天下太平,八方宁静,只是‘因特网’一物发展异常迅速,致使民间信息爆炸。臣以为应依古法,选玄奘法师前往西方取经,化解世人困惑。“太宗道:“贤卿所奏有理。”次日,玄奘晋见,唐王赐号“三藏”,自往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