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学生是记忆力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要激发学生记忆的兴趣 ,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 ,教给学生各种记忆的方法 ,促进他们的记忆力的发展。背诵是学生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 ,背诵对于巩固词句 ,加深理解课文 ,积累知识 ,提高读写能力 ,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这里 ,我就简单地谈谈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低段语文教学中 ,怎样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 ,利用插图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记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识记的目的性较差 ,对有趣的、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记得快…  相似文献   

3.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潘菽《教育心理学》第241页)因此,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背诵,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加大了课文背诵的份量。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背诵才能做到科学、高效呢?  相似文献   

4.
5.
6.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5年第4期上刊载了吴春英老师的<高效完成背诵>一文.吴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而煞费苦心的精神很令人感动,但做法还欠妥当.  相似文献   

7.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直到今天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并且对各个学段应背诵的篇数作了具体规定。然而小学生的背诵现状却并不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此,探索小学生背诵能力培养的策略非常关键,也非常迫切,需要相关教育者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直到今天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并且对各个学段应背诵的篇数作了具体规定。然而小学生的背诵现状却并不乐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此,探索小学生背诵能力培养的策略非常关键,也非常迫切,需要相关教育者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有计划地扩大背诵量,对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1.课堂拓展 语文教材编有古诗.在教学时不妨引进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能扩大古诗文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  相似文献   

10.
11.
童厚 《教育文汇》2004,(6):35-36
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记忆的方法很多,如理解记忆、发散记忆等。我认为,语文学习中的背诵,当然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甚至是“硬背”,也是语文学习的良方。  相似文献   

12.
张明桃 《教师》2012,(13):41-41
语文课文的背诵,是许多农村高中学生深感困难的问题,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较为棘手的问题。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三要在半学期内上完,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就有十多篇。尽管运用激励机制,张榜公布背诵的情况,但是,对于学习很困难的学生来说,能背的课文仍寥寥无几,背诵进度大大落后于课文教学的进度。为此,笔者曾多次思考提高学生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一、筛选内容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背诵最典范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品位高、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和诗词。首先,根据教材要求,选取名篇名段进行背诵,要求人人过关。其次,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材:第一,唐诗宋词中的名篇名句和毛泽东等名人诗词;第二,短小优美的散文;第三,报刊上的精粹作品。二、统筹时间可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进行背诵,也可利用每节语…  相似文献   

14.
15.
杨文琴  周艳玲 《课外阅读》2010,(12):198-198
高中语义教材重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收入的古诗文约占课文总数的40%。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语文素养,背诵是学习古诗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教学.但无可否认,某些课文由于作者或译者的粗心,并未尽善尽美,语句上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疏漏.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灵活、轻松地把文言课文背诵下来,就要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