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互动,克服思想障碍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很少主动跟老师交流,是担心自己的观点太平庸,害怕被老师看不起,再者动不动就往老师身边跑,会让同学们认为在跟老师套近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其实,学生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没有理由不喜欢一个爱思考、进步快、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应主动接近老师,与老师交流沟通,关键在于教师要鼓起学生主动向老师靠拢的勇气.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互动。克服思想障碍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很少主动跟老师交流,是担心自己的观点太平庸,害怕被老师看不起,再动不动就往老师身边跑,会让同学们认为在跟老师套近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其实,学生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没有理由不喜欢一个爱思考、进步快、思想活跃、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交往的烦恼主要来自老师和同学。其中老师的批评或误解是最让自己难受和委屈的。事实上,师生关系融洽,能与老师友好相处并有效地交流与沟通,对促进我们学习与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同学们要学会与老师融洽相处并有效交流与沟通。首先要尊敬老师,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适时,应主动关心老师,询问能否帮忙做些什么。还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利用节假日去看望老师,跟老师交谈。其次要有同理心。同理心即作为学生要学会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要认识到老师批评学生实际上是爱护学生的表现,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在授课过程中不出错,老师们把授课中出现的错误视为失误甚至不称职.殊不知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于老师所授的知识毫不质疑,只管记忆,因而缺少主动思考的精神;上课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适合在现代社会进行独立思考、独自探索的研究活动和创新活动.如果能在授课过程中设置一些错误,并鼓励同学们发现并纠正错误,不仅能调动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同学们课前课后独立利用资料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这对于破解教育难题,培养探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学习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作为教师,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勤思考、爱提问的孩子。我们也经常会给学生讲爱迪生、牛顿等名人从小勤学好问的故事,希望学生能主动向老师提出心中的疑惑,能坦率地告诉老师自己还不懂的习题,能充满好奇地和老师探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事实上,这仅仅是教师期盼的一种理想状态。因为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这问那,更没有哪位学生大胆地对老师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我是这么想的……"  相似文献   

6.
Q编辑老师:您好!我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级,成绩不好,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孩子"。据老师反映,他调皮好动,脾气急躁,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打架、吵架时有发生,还喜欢跟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因此,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也没人愿意和他同桌。孩子也跟我们说,他在学校很孤单,没有朋友。我和他爸爸都是公司职员,工作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孩子,和孩子交流也比较少。他爸爸很严厉,当孩  相似文献   

7.
一、打开待转生和老师同学们主动交流的窗户待转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常被家长呵斥,被老师找去辅导,被同学瞧不起,因此他们在同学们当中抬不起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他们内心存在着对老师和同学们过多的戒心和敌意,主观地认为教师和同学们轻视和厌弃他们,与老师和同学们存在隔阂,甚至是对抗,并因此关闭了老师和同学们通向他们心灵的窗户。打开待转生和老师、同学们主动交流的窗户就成了待转生转变的第一步。如我新接班级中的季中龙同学,由于平日受同学的鄙视,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在班级中一贯不交作业,破坏班  相似文献   

8.
跟老师交流后我才知道,老师最喜欢的莫过于孩子主动参与活动,愉快地跟老师合作,向老师学习。可是,我被告知,我儿子跟老师合作得不甚好,表现得不够自信,常常不知道该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张速 《四川教育》2004,(8):70-72
[模式意义]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不同阅读理解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感悟、思考、交流、求新的过程.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本课题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动阅读,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倾心交谈,是学生与学生的自由交流,是学生与老师、与文化的平等对话;简而言之,探究即思考、求新的过程.习惯是由长期的经验或反复训练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倾向,而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就是学生在课堂阅读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一种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我们之所以提出“课堂探究性阅读习惯“这一新概念,是想以此为切入点,把“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落实到每一堂阅读教学中去.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思考和自我更新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0.
《广东第二课堂》2011,(11):46-47
“凹凸”是英文out的谐音,落伍了的意思。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目是:跟爸爸妈妈说悄悄话。就是要求我们利用微博,跟老爸老妈交流,把平时放在心上很想跟父母说但又没有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然后让老爸老妈点评互动。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领了任务,可我却觉得头痛。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课余时,同学们总找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跟我们交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虽然深知要有"一桶水",但在没有参考答案的情况下,要一眼就能寻找到最优化的解题方案,我们还需不断研修.我们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时,不能"避难就易",会的就解答,不会的就找借口,三两次下去,同学们就会对教师的解题水平产生怀疑,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所以,在同学们提出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当前的系列公开课可发现教师们都在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但某些情境的创设过分花哨、浮躁,表面上学生讨论、交流得"热热闹闹",却没有真正挖掘与所学新知相关的数学问题,停滞了学生的思维,这是没有价值的情境创设.新课标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的情境应当是情"真"境"切"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通过思考、交流、探索、实践等获得数学的"四基",促使他们主动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同学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干动手,培养同学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同学们真正参与阅读教学,实现自主阅读呢?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课堂,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当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学生心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所以有关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识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学校实行“减负”以后,有些家长十分担心孩子放学后不回家,在外面到处玩。为此,许多学校都各显其能,为同学们组织了各类活动。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意为同学们创办了“课外活动俱乐部”,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校副校长郑瑞芳老师说:“过去,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仍然是老师教,学生学。比如美术小组,大多是老师讲一讲美术知识,然后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去画。因此,许多学生参加几次课外活动以后,就不爱再参加了。现在呢,我们把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学’变成‘学生讲、学生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状况令人担忧:比如学生只是很被动地去接收老师的知识;整堂课中老师的提问只跟某几个同学有关,只有这几个同学享有回答老师问题的特权;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诸如此类问题,我们作为教师,不得不进行思考,不得不引起重视,不得不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状况令人担忧:比如学生只是很被动地去接收老师的知识;整堂课中老师的提问只跟某几个同学有关,只有这几个同学享有回答老师问题的特权;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诸如此类问题,我们作为教师,不得不进行思考,不得不引起重视,不得不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宋建军 《小学生》2011,(1):25-26
现象:大家都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努力把好课堂教学这一关,向40分钟要质量。然而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智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其中就有一部分后进生。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常常是老师最头疼的事情,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听了几节随堂课,也与一些老师进行了交流。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担心:后进生没有弄懂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在一次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对数的概念"一节课.执教者是一位曾获过省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的老师,感到这节课设计精当有趣,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这位老师在那节课中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素养在滋生"的效果.笔者通过回顾、分析、思考,现整理成文与各位同行交流.一、教学环节1.追溯历史,激发兴趣师:前面我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指数、指数函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对数(书写课  相似文献   

20.
带学生赴德国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少年舞蹈比赛,遇到北京市某少年宫的老师,第三次组队参加比赛的她,深有感触地说: "参加这种国际活动,获奖其实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跟国外孩子主动交流,主动说几句话,主动送人家一个小礼物,主动交换电子邮件的地址,这样的锻炼机会,多么重要。孩子们长大成人,生活、工作是离不开主动交流、沟通和合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