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篆书之核心在于笔画线质,篆书笔法的核心在于行笔。清人刘熙载论及篆书笔法时提出"?笔"一词,纠正篆书书写时易出现的"急躁"与"松弛"之弊病。"?笔"不是简单的快速书写,而是与"疾涩"对立统一的行笔方法,应将"疾涩"与"迟速"分开对待。刘熙载提出的这种行笔法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亦有其局限性,应当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94-100
篆书在清代的复兴,论者多关注金石学、考据学与文字学对篆书兴盛的推波助澜,少有提及篆刻创新对篆书复兴的客观作用。篆书艺术创新高潮出现在清中晚期,篆刻家们的篆刻创新是功不可没的,篆书的印化处理极大地促进了篆书的风格创新。作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成功实践者邓石如的篆书,其创新之路无疑是篆刻创新促进篆书艺术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正元代以前,精擅小篆者屈指可数,秦代的李斯及盛唐的李阳冰可谓其中之佼佼者,其原因与文字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自秦代以后,随着隶、楷、行、草诸体的相继衍生,小篆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至唐代,则多在碑额或墓志盖上出现,以示庄严古意。这样一来,关注并研习篆书的书家骤然减少,即便偶然为之,其艺术水准也难令人称道,无非是依篆形而写,或称"画篆"更为恰当。因此,在整个篆书史上,由于多数人对篆书的冷漠,李阳冰登  相似文献   

4.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5.
名为"篆书之美"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相似文献   

6.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是一位勤于思考、锐意突破的书家。既师承包世臣,且上溯完白翁,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滋养,又另辟蹊径进行篆书创新探索。在邓石如对清代篆书另立体制的基础上变其手法,成就了自己也启迪了后人,至今影响极为深远,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吴均帖》是吴让之篆书的代表作,临习时既要做到"形神兼备",也要"意会古人",知此理"泥古能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正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  相似文献   

8.
《缙云城隍庙碑》为李阳冰传世的著名小篆碑刻,是碑最能反映阳冰篆书之体貌及李阳冰篆书之特色:细瘦韧健、伟劲飞动,重心上提、修长舒展,中心对称、时有突破。从此碑的书法可窥缙云期间的李阳冰篆学成就之高。  相似文献   

9.
汉代篆书的成果因隶书的巨大成就而没有得到书家充分的肯定,汉代篆书名碑亦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石刻书法的全貌。汉画像石题记作为刻石文字体例之一,率然纯真、风格多样,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体的风貌及各种书体演进之轨迹。本文从汉画像石题记中搜集到的小篆与杂体篆来进一步阐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汉代篆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宋代篆书陷入窘境,既有其自身的原因,又有其深刻的政治因素和文化背景.功用而言,篆书书写繁杂而又难于迎合宋人心态;政治上,宋罢以书取士,使善篆之人失去了直接入仕的机会,书者对书法观念发生变化;文化上,宋人所具有的气象远不及唐人,尤其是南宋,缺乏进取创新的精神;篆书长期讲求中锋用笔于篆书发展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1.
正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号次闲,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其所居在高士坊,终年杜门,栖心内典,耽于佛学、名其庐曰"补罗迦室"。他因精心嗜古、精于金石之学,得到阮元的赏识。阮氏所著之《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即为其手摹付刊。赵之琛秉承了西泠诸家的风气,诗书画印兼于一身。在篆刻上,他是陈豫钟的学生,又能尽各家所长,为浙派之集大成者。其山水画,师法黄大痴、倪云林,以萧疏幽淡为宗,媲美奚冈,也间作草虫花卉,无不佳妙。赵之琛于书法也是兼擅诸体。篆书主要得力于对钟鼎铭文的摹写,其用笔  相似文献   

12.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张迁碑》,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即《张迁碑》全称。汉碑惯用篆书写碑额、隶书写碑文,此后,用篆书写碑额被延续下来。故,作"前"意。谷城,县治在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一带。荡阴,今河南省汤阴县。"长"与"令"皆为一县长官,汉制县满万户称"令",不满万户称"长"。表:显扬,表彰。颂: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张迁,字公方,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人。他在谷城长任上,亲政爱民,  相似文献   

15.
牛伟 《辅导员》2011,(12):21
当代篆书书法家、大型原创篆书作品《曹德余篆书——千古贤文》编著者曹德余先生以德艺双馨的艺术成就,经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为主办方的中国骄傲·第12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活动组委会推荐,并由有关方面严格评审,荣获"中国骄傲第12届中国时代十大卓越成就奖"。4月24日,曹德余与同被评为"中国骄傲第12届中国时代十大卓越成就奖"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  相似文献   

16.
莫友芝的学术研究、诗文写作与他的书法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赏析莫友芝的篆书作品,可以窥见莫友芝的书法取法、治学态度、学术素养及其富于金石之气和诗书情韵的审美情趣,体现出集学者、诗人、艺术家为一体的莫友芝在篆书创作中独特的书法气韵。  相似文献   

17.
颜真卿书法的"篆籀气"源自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其书法的用笔与篆书相通,由此所表现出的圆劲婉通、虚和中含之美与篆籀书体特点相合。颜体书法符合造字规则,尽合字学,能够起到正字正体的规范作用,合乎文字之义理。颜书由技入道,技道两进,堪称"尽善尽美"。这便是朱长文所论颜真卿书"合篆籀之义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项目图标,名为"篆书之美",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它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这些体育项目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有  相似文献   

20.
正篆书和隶书是出现较早的两种书体,是楷、行、草书演化的源头。因此,书家往往把篆书和隶书所体现的精神称为"古意"。学习中国艺术讲求取法乎上,所以篆隶得到了书家的极力推崇。为什么我们说从篆隶入手对书法的学习非常有益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线条均匀,书写难度主要在结构的把握,相对简单;二、字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