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概述】《孔谦碑》,又名《孔谦碣》《孔德让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七月立。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墓前发现,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孔谦碑》碑髙83厘米,宽53厘米。碑顶圆形,无碑额,有穿,有晕发于穿中。(见图1)碑文隶书8行,每行10字,记述了孔子第二十代孙、泰山都尉孔宙第六子孔谦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正[19][鄢]陵:县名,汉置,属颍川郡。在今河南省境内。[20]克缵祖业:能继承祖业。缵(zuǎn):继承。[21]牧守相亚: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相亚:相近似,相当。[22]东平相:东平国的相。[23]会稽大守:指会稽的太守。[24]富波侯相:富波侯国的相。富波:侯国名,属汝南郡。[25]守长社令之元子:试职长社县县令的大儿子。守:官吏试职称守,即试用期内的官员。长社:县名,属颍川郡。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20,(12):18-19
<正>【概述】《尹宙碑》,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四月;碑石高260厘米,宽95厘米;碑文隶书14行,每行27字。碑额篆书两行,仅存"从铭"二字,分两行并列。据此,碑额当为"汉故豫州从事尹君之铭"或"汉故豫州从事尹君碑铭"。"铭"字左侧,碑中位置有穿。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河南省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八赤,为修孔庙,至各地寻求石材,在洧州(故址在今河南省长葛市境内,1965年原洧州县部分地区划归尉氏县)发现此碑,并移置于当地孔庙内,其后不久没入土中。  相似文献   

4.
正【概述】《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七月立。碑高241厘米,宽132厘米。碑文隶书15行,行满28字,首行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见图1)《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此碑一直立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宙墓前,清乾隆年间移至孔庙内。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5.
正【概述】《张景碑》,也称《张景造土牛碑》,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镌立。碑身四周皆有残损,现存碑高125厘米,宽54厘米,无额。碑文隶书11行,每行23字,全文清晰可识者225字。(见图1)此碑于1958年春在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系当地群众在南城门内整修道路时挖掘出来的,随即移至市文化馆保存。1959年迁至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  相似文献   

6.
正概述《五凤刻石》,系西汉鲁孝王修建宫室完毕时所立的具有纪念性质的碑刻,所以又称《鲁孝王刻石》《鲁孝王泮池刻石》。碑文为隶书,3行,共13字。(见图1-1)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南宋绍熙二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工匠在鲁灵光殿基西南30步太子钓鱼池取石时发现此碑,提领修庙的开  相似文献   

7.
正【概述】《封龙山颂》,也称《元氏封龙山颂》,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刻。碑高160厘米,宽93厘米,无碑额,亦无穿。碑文隶书15行,每行26字。此碑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河北元氏知县、著名学者刘宝楠在该县王村山下访得。运工在运至城内文清书院时,嫌其太重,擅自破而为二。虽经嵌合,但裂痕犹存。此碑碑文述说常山相蔡、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之事。清人对《封龙山颂》的书法艺术多有赞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字  相似文献   

8.
正【概述】《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碑高228厘米,宽96厘米。无碑额。碑文隶书10行,每行约20字不等。(见图5)《祀三公山碑》,记述了常山相冯君建庙设坛祭祀三公山为民祈福之事。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关西王治岐"得此刻在城外野坡"。现存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下。《祀三公山碑》,对后世影响较大,赵之谦、邓石如、齐白石  相似文献   

9.
正【概述】《开通褒斜道刻石》,全称《汉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刻石在陕西省褒城县(今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为现存东汉摩崖刻石中最早者。君开通褒斜道,在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开工,永平九年四月竣工,刻石当在工程竣工之后。《开通褒斜道刻石》记叙了汉中太守钜鹿君,奉诏开凿褒斜谷通道及修建有关设施之事。  相似文献   

10.
《老年教育》2020,(6):20-21
<正>[15]六族布列:六亲之族遍布梓潼一带。"六"字写得似"九"字。[16]裳相袭,名右冠盖:世代承袭家业,均入仕为官,名望居于侪辈之上。:冕。右:古时以右为尊。冠盖:借指官吏。[17]天[资]明[哲]:天性聪颖。[18]典牧二城:景云主理朐忍县等二城。典牧:主理,主治。[19]朱紫有别:明辨是非正邪。[20]烝民乃厉:景云施政有方,众百姓精神振奋。烝民:众民。厉:振奋。  相似文献   

11.
正【概述】《景云碑》,全称《汉巴郡朐忍令景云叔于碑》,刻于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景云,字叔于,广汉郡梓潼县(今四川省梓潼县)人,曾任朐忍县(今重庆市云阳县东)县令。他赋性聪颖,政化如神,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仰,中年因染病去世,吏民为之悲痛惋惜。在他卒后70年,其后任同乡雍陟为之立此碑,先叙述其家世,再歌颂其品行功绩。  相似文献   

12.
正【概述】《鲁峻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四月立。碑石原在山东省金乡县鲁君墓前,现存济宁市博物馆。碑高283厘米,宽115厘米,厚25厘米。碑额圭形,有穿,穿上隶书两行,阴刻此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碑阳隶书17行,每行32字,共544字。碑阴两列,每列隶书21行,为门生故吏捐资题名,文字多模糊残缺。《鲁峻碑》记述了鲁峻的家世、生平、品行、官职、政绩。鲁峻退职后居家,62岁去世。门生干  相似文献   

13.
正【译文】鲜于璜,姓鲜于,名璜,字伯谦。他的先祖是殷商时代箕子的后裔,是汉代能够光大祖先的胶东国相鲜于弘的后代、谒者君鲜于操的曾孙、孝廉君鲜于琦之孙、从事君鲜于雄的长子。鲜于璜君天资聪慧,通达事理,从小就有好的名声。受母抚养时无病灾,从师学习时不扰乱滋事。童年时代言行即遵行正道,合乎常法。他读习小戴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15.
正惠政之流,甚于置邮[68]。百姓[襁]负,反者如云[69]。戢治[墙]屋[70],市肆列陈[71]。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72]。县前以河平元年[73],遭白茅谷水灾,害退,于戌亥之间[74],兴造城郭。是后[75],旧姓及修身之士[76],官位不登[77]。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78],  相似文献   

16.
正【概述】《武氏石阙铭》,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三月初四日,系东汉武氏武家林双阙之铭,立于山东省嘉祥县东南三十里紫云山武梁祠石室前。双阙东西相对,东阙有画像,左侧有六朝人书"武家林"三字;西阙背面刻有此铭。《武氏石阙铭》刻字部分高73厘米,宽33厘米。隶书8行,行12字,末行9字,共计93字。此阙系武始公、绥宗、景兴、开明兄弟四人为其父所立。铭文记叙了建阙及造石狮雇用工匠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正[53]承敝遭衰:正值周道遭到衰微。[54]黑不代仓:周文王房星之精,在东方,其色苍。孔子黑龙之精,虽有大德而无其位,不能代周。仓:苍。[55](周)流应聘:孔子应诸侯之聘周游天下。[56]叹凤不臻:《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意谓昔之圣人应王者必有凤鸟、河图  相似文献   

18.
正[8]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白石神君居于九山之数内。数:算在数内。九山:说法不一。《吕氏春秋·有始》谓"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为九山。白石神君所居白石山系太行山支脉,故有此说。[9]参三条之壹:列为三条山中的一条。参:列。三条: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10]兼将军之号:兼有将军的名号。将军:白石神君名号。[11]秉斧钺之威:秉持斧钺的威风。斧钺:两种兵器。  相似文献   

19.
正【注释】[1]箕子之苗裔:箕子的后代。箕子:名胥余,殷代人,商纣诸父(对同宗族伯叔辈的通称),封国于箕,爵为子,故称箕子。纣暴虐,箕子谏不听,佯狂为奴,为纣所囚。周武王灭商,释其之囚,封箕子于朝鲜。[2]胶东相之醇曜:是胶东相能够光耀祖先的后裔。胶东,郡国名,治即墨。胶东相是胶东王国的相,从碑阴可知其名为鲜于弘。  相似文献   

20.
正【概述】《史晨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三月立,碑高207.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原石在曲阜孔庙同文门之东,东西向放置,无碑额。现存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史晨碑》内容前后连贯,系同一碑文刻于正反两面,而非两碑刻于一石。面向东为阳面,刊刻鲁相史晨关于祭孔上呈朝廷的奏章,后附四言铭文十二韵(共二十四句),前人称作《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俗称《史晨前碑》。隶书17行,每行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