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步骤一、画出牡丹花的素描稿,并根据素描稿勾勒出墨稿。画牡丹花时,首先要熟悉花叶的形态结构,掌握外部特征。创作时重点突出牡丹的花,注意叶与叶柄在画面中的位置,通过叶与柄的相互穿插衬托嫩与老、疏与密的对比;正确表现叶子反正、折卷的形态与呼应关系,使画面造型生动、层次丰富、构图饱满。  相似文献   

2.
在一幅画中,如果画数量较多的群雀,则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图中,栖于石上的群雀虽有大小、肥瘦、高低以及墨色上的变化,但麻雀的动态和朝向趋于统一。这样,画面的感觉才不会杂乱。  相似文献   

3.
不同季节中溪泉的变化
  对于溪泉的经营,除须细细观察其水势类型外,还应熟悉不同季节中水的变化。比如,古人有“春水微碧,夏水微凉,秋水微清,冬水微惨”(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的说法。即使是同一季节的水,在不同天气下又有不同状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分析瀑布,就列举出“雨中瀑布”“、雪中瀑布”、“烟溪瀑布”三种状态。自然界中气象万千,水自然也随之莫测万变。画山水者定要细细观察揣摩,不可马虎。  相似文献   

4.
《红领巾》2009,(6):52-53
眼睛、眉毛和嘴巴是最能表达感情的,也是一画脸时最需要重视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1.物性
  麻雀,体长为140毫米左右,自额至颈纯栗褐色,上背和两肩棕褐,密布黑褐色细纹,尾暗褐,颏和喉均黑,颊颈两侧白色,中有黑斑,下体余部灰白色,眼暗红,嘴黑,脚爪肉色。  相似文献   

6.
7.
山口分泉法
  两山夹口处布置清泉,在古画中也甚为常见。此种布泉方式,多出现在整幅画面的中上部、中景或远景中。长泉于高峰间垂落,产生的声响感觉在画面中常被定为主要音色,这样的画面旋律多为响亮、明快、激昂的风格。画面其它景物形态,也应较为俊朗、挺拔,从而提升整幅画的气息。创作时,应先想象画面气息,在心中反复体味,使心境与画境相通,方可动笔。从山石布局到笔墨运用,尽量肯定、从容,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讲究用笔。五代时期荆浩便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又论曰:“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我们可以通过荆浩对于笔墨的比喻,来体会“石为山之骨,泉又为石之骨”的概念。筋骨者必不能迹断、苟媚,这正是对画溪泉的要求。画泉或从山顶挂下,或向石面垂流,须有悬崖匹练、一泻千仞之势。而画溪水,则是于山脚之下回环缓流伏而复出,石脚穿插,沙汀烟渚,苔草茸茸。可长泉涓涓而下溅起波澜水花,也可苔草遮映含蓄不露。正因水有石之骨的重要性,且姿态各异,变幻莫测,故古人画溪泉甚为审慎,甚至有“十日一水”之说。  相似文献   

9.
画细泉法
  当溪水遇到山石落差较低时,溪流流经落差处碎石较多,从而将溪水分散成许多细碎的小支流。这种形状的泉水,称为细泉。画细泉常用结网法,因为支流较细,水流方向和水势都能较为清晰地表达。所以,细泉也可不勾绘水波,用碎石挤出蛛网状水流即可。当然,也可认真勾画水流、刻画碎石来表现细泉。选择何种笔法,要根据整体画风来决定。  相似文献   

10.
步骤一
  用淡墨线条勾勒出山石位置及结构,留出泉瀑位置。可稍用淡墨勾出下面水口处水纹的凹陷和泉瀑周围湿润的山石轮廓,留出近景和远景松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12.
《红领巾》2009,(7):96-99
脸的各种角度是从基本构造延伸的。 额头变窄,口、鼻偏向脸的上方,脖子和下巴的距离拉长,耳朵向下移。  相似文献   

13.
《红领巾》2009,(5):54-55
  相似文献   

14.
立意 立意,是画家创作思想与艺术构思的确立,是画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16.
六、章法 章法,是将立意的构思予以具体落实的组织手段。 章法是中国画组织画面结构的专有名词,传统画论中亦称之为“布局”、“置阵布势”、“经营位置”。通俗的说法,则称之为构图。  相似文献   

17.
3.先叶后花加枝法 此法,一般用于画小品画时,大幅作品使用此法较少。先根据布局将叶画好,再据其动势加花,随后将枝干贯穿于其中。  相似文献   

18.
2.先花后枝加叶法 此法,花头的处理与前法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画好花头后先加枝以定大势,在加枝的基础上添加叶片,最后画上老干。与前法相比,易于定势是其长处,而且枝叶也容易画得有动态。叶子组织如不能着眼于整体,易于散乱是其短处。同样,在加枝添叶后根据需要,加画新花也与前法相同(图34)。  相似文献   

19.
2.三线交叉 中国画构图的整体构成有多种相应形式,三线交叉即为适应于牡丹画的构成章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4.疏密、聚散、参差、藏露 开合呼应、三线交叉和起承转合,是牡丹画创作中章法的总体构成要素;疏密、聚散、参差、藏露,则是在具体的物象安排时的组合变化,亦即董其昌所言的“一段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