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顺德目前系统规划有201个村居,其中不乏自然村落的保留,然而,自然村落的地名在地理、人文、方言的影响下也在发生变化。顺德陈村镇弼教村,原名"佛滘",清朝时易名为"弼教",从语言学角度看,其易名是为保留古音和方便交流之故。"佛"在上古时期为重唇音,唐宋之后唇音分化,为保留"佛"的古音重唇音,改之为同音的"弼";而"滘"是当时的生僻字,为了对外交流之需,换成了同音常见字"教"。顺德北滘镇碧江村,原名"迫冈",建村后不久便改名为"碧江",根据《广韵》和《分韵撮要》的记载,初名和今名读音相同,改名的初衷则是因为"迫"与"碧"的词义色彩相比,"碧"更彰显了开村之族耕读的家风,并表达了对后世的期望,而"冈"改为"江"则因为开村之后,人为活动频繁,改变了当地的地理形态。  相似文献   

2.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留下了《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不朽之作。他能成为世界画坛不朽的传奇,离不开当时的名画家佛罗基奥的循循教导。衡阳市第一中学高级美术教师费明清,虽然没有佛罗基奥那样声名显赫,但在衡阳地区却也是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提倡白话诗的第一人,但他也写文言诗。《去国集》里的诗,就都是文言诗。他曾说:“吾数年来之文字兴趣,多出于吾友之助。若无叔永、杏佛,定无《去国集》。”杏佛,就是杨杏佛,名铨,江  相似文献   

4.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他将中国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分为七个时代:以春秋前为胚胎时代,春秋及战国为全盛时代,西汉为儒学统一时代,魏晋为老学时代,南北朝、唐为佛学时代,宋元明为儒、佛混合时代,近二百五十年为衰落时代。尽管是一家之说,但也能粗略看出中国学术思想的大体脉络。  相似文献   

5.
<正>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狸祠下"之"佛",目前读音较为混乱。在网上搜索发现:有按古音读为bì的;有按今音读为fó或fú的……公开发表的讨论文章也如此,有人主张按古音读为bì①;有人主张按今音读为fó或fú②……主张按古音读为bì的主要理由是:1.古无f说——上古没有f一类轻唇音,"佛"读如"弼";2.古音通假说——"佛狸祠"名称来源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相似文献   

6.
一苏轼一生深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既与这三家思想密切相关,但又并非是三家思想简单的中和。在苏轼撰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十分重要的论述:……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惜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栾城集》卷二二)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到,对于儒、佛、道诸家思想,苏轼根本不存在把它们互相对立互为设防的意识,他是将各家理论参照融合。对《庄子》的领略,是通过《中庸论》来阐发;感悟佛教的实相说,则可参之以孔、老。他不像柳宗元那样运用儒学的标尺对佛理一一衡量来表明自己崇佛的合理性,不像欧阳修那样冷静地审视老庄思想之短长以决定取舍。他首先在观念上抹去了三者界线。他说,“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这种认为儒、佛、道三家思想有“相反而相为用”的论述,使得他解读出的结论是:儒、佛、道思想都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本质,尽管各家表述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实都叠合在同一认识轨迹之上,关键问题是接受主体如何去准确把握这三家的理论特质。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这也是他...  相似文献   

7.
乔凡尼·维尔加(Giovani Verga 1840—1922)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他生于西西里岛卡塔尼亚一个贵族家庭。他原是学法律的,但最喜欢文学。在六十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时,他曾与友人合办一个杂志《意大利人的罗马》,表示他要为解放罗马、统一意大利而斗争。这时期他写了历史小说《山中烧炭党人》和现代生活小说《泻湖上》,也表现了爱国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对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深化,也是佛教传入后中国"性"论的一大发展。张载总结了他的先行者们关于"性"的理论争论,在吸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佛言"性"之偏弊进行了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注释中 ,将“法家拂士”注释为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拂 (b尙)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 ,辅弼。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当然 ,课本如此注释也是有其依据的。因为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他所编的《孟子章句》中 ,此处注释为 :“法家 ,法度大臣之家。拂士 ,辅弼之士。”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 ,此处也注为 :“拂与弼同 ,此言国亦然也。法家 ,法度之臣也。拂士 ,辅弼之贤士也。”以至后来的《辞源》《辞海》皆沿用此说。其实是大谬而特谬。其原因是 :一、将法家看作“…  相似文献   

10.
张纯一是近代一位颇为重要的佛教人物,像他那样主张佛化基督教、以佛教释评先秦诸子并且在这方面有多部专著的人很少见。他的《老子通释》一书即是本着佛学义理来解释《老子》的。通过分析张纯一所论老学源流、老子之道、无为之益、修身之理,可以发现他注解《老子》有两大特色,一是以通释老,二是以佛解老。通过研究《老子通释》一书,可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人物是怎么解读《老子》的。  相似文献   

11.
幽默一语,最早由林语堂移译而来。他在《论幽默》中这样说:"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  相似文献   

12.
张鸣 《教师博览》2006,(7):23-23
近代学人,牛气者不在少数,最牛者,当属熊十力。熊十力原名继智,十力是他自己起的号,后来以号行世。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居然取来加诸自身,其“牛”可见一斑。难怪他到欧阳竞无的支那内学院学佛,一年后就写《新唯识论》,挑玄奘大师的毛病,惹得欧阳大师的弟子们斋饭都吃不香,做《破新唯识论》攻之,熊十力再写《破破新唯识论》应战。  相似文献   

13.
问世于清代中叶的《梨园原》一书,是中国戏曲论著史上唯一的一部专论戏曲表演的著作。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曾一度被"名曰《明心鉴》",后"复更其名曰《梨园原》"。书中《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之所论,虽然皆为作者的经验之谈,但也不乏理性色彩。着眼于"明心"的角度论戏曲表演,《梨园原》堪称第一书。其中"心"之所指,既有属于剧中人物者,也有属于表演者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天主实义》基于天主教之天主论批评了佛道所谓的空无宇宙论,以及佛教的“我”或佛观念,由于对佛道的基本态度是“易”,致使《天主实义》的天佛(道)对话表现出否定的性质。尽管如此,对话也揭示了中西两种宗教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初的西方历史著述进入了一个转折时期,尼科洛·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和《佛罗伦萨史》、弗兰西斯科·圭恰迪尼的《意大利史》和《格言与反思》等论著相继问世,西方史家在分析这一特殊现象时,都不约而同地将之与意大利战争联系起来,认为这场几乎影响整个西欧的持久战争促成了欧洲政治意识形态的嬗变,反映出他们对意大利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对那个时代的"新政治"的见解,他们被称为"1494年一代人"。意大利战争的影响在他们身上显而易见,他们的著作也为意大利战争研究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历史见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马基雅维里不是邪恶的化身,而是真正的爱国者,正直的人,善良的公民。他的《君王论》是为拯救意大利提供理论指导的救亡论。《君王论》坚待人是人事的主宰,成为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论过渡到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中介,树立了近代政治思想的第一块里程碑。《君王论》所提出的道德的保国之道,表明马基雅维里在政治学上仍然是一个道德主义者。马基雅维里的独创性在于:其一,对道德观念有着辩证的理解,其二,敢于进入事物之真实,揭示了政治权术产生的必然性。因此,《君王论》便成为君王开创新事业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7.
李光弼是我国唐代中兴名将,其生平记载主要见两《唐书》本传。但《旧唐书·李光弼传》差错较多,有官衔、年代之误,有夺字、衍文之误,也有形近、倒文之误。  相似文献   

18.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他将中国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分为七个时代:以春秋前为胚胎时代,春秋及战国为全盛时代,西汉为儒学统一时代,魏晋为老学时代,南北朝、唐为佛学时代,宋元明为儒、佛混合时代,近二百五十年为衰落时代。尽管是一家之说,但也能粗略看出中国学术思想的大体脉络。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有很多经典对历史产生过影响,并且给中国人打下种的烙印。先说儒学,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儒学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相似文献   

19.
子产(?——前522年),是我国春秋中叶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左传》以较多笔墨生动地记载了他的政绩,先秦诸子也常常提到他,有的把他看得比孔子还重要。汉以后,孔子声誉大增,而子产的名气却日见衰微。清末梁启超曾打算为子产作传,但终未实现。(见《中国历史研究法》)今天,重新追述和评价子产,研究他的治国方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曾做过《星报》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写了《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在艺术上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其代表作《老人与海》,因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