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炬炜 《军事记者》2002,(5):10-10,9
2002年4月1 日,“神舟”三号飞船顺利返回地面。作为《解放军报》的一名记者,我再次在现场目击了我国太空试验飞船的发射过程,又激动了一回。想起我有幸3次参加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三号飞船发射的报道,还真留下一些有趣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3.
今年1月5号,我国"神舟"四号飞船成功着陆,对于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我们的记者有幸采写到许多有价值的幕后新闻。在本期"记者亲历"中,我们集中选发了3篇文章,《"神舟"飞天记》是专讲发射的,而《茫茫雪野追神舟》是专讲回收经过的,在《"神舟"飞船发射报道背后的新闻》中,记者披露了"神舟"4次发射过程中的鲜为人知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骆正林 《声屏世界》2003,(11):53-54
2003年10月15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随着“……3、2、1、点火”的指令,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将中国宇航员送上了浩瀚的太空。自此,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神舟的飞天,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空前伟大的壮举,也是人类航天史上一座永久的丰碑。面对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作为新兴媒体的国际互联网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它以超常的力度,巨大的容量来报道神舟五号的消息。当杨利伟驾着飞船在太空畅游时,关于杨利伟与神舟五号的大量故事却在国际虚拟空间传递,世界人…  相似文献   

5.
李选清 《军事记者》2009,(10):38-39
一本近10万字的剪报,是我参加神舟飞天报道的真实记录。从1999年至2008年,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相继将7艘神舟飞船送上太空。  相似文献   

6.
“神五”发射时,独家挖掘“重庆造”为载人航天工程立下的汗马功劳;“神六”、“神七”时,在大漠航天城发回大量鲜活独家报道,贴身专访航天“大腕”,发射时近距离记录震撼瞬间——可以说,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报道领域里,重庆晚报在本地媒体圈里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相比众多国内知名媒体也不逊色。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间一家专业报一版刊载的《四分钟的竞价》(以下简称《价》文),以其醒目的“现场目击记”刊头吸引着我,读后回味细品之时,便产生许多想法。当今社会,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是报纸、广播、电视。三者相比,广播、电视传播迅速占时效优势;但它们传播的内容稍纵即逝,不易选择、保存和查找。可以自由选择并易于保存和查找便成为报纸的优势。另一方面,广播可以再现音响,电视可以再现动态画面、视听结合,它们二者尤其是电视。可以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间一家专业报一版刊载的《四分钟的竞价》(以下简称《价》文),以其醒目的“现场目击记”刊头吸引着我,读后回味细品之时,便产生许多想法。当今社会,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是报纸、广播、电视。三者相比,广播、电视传播迅速占时效优势;但它们传播的内容稍纵即逝.不易选择、保存和查找。可以自由选择并易于保存和查找便成为报纸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方争取,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终于获准访港。4月3日,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抵达香港。许多媒体人跑遍香港也没有看到航母的影子。原来,美国航母及其护卫的宙斯盾舰,根本就没有进入香港访问,而是停在香港外海,其中航母的锚地距离香港岛尤其远。  相似文献   

10.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为了宣传好这一历史性壮举,各大新闻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赶赴飞船发射区、落区和海上测控区,实地进行报道。作为解放军报派往一线的采访记者,我们见证了那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时刻,记录下了那个梦圆飞天的沸腾场面。(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集当今高科技为一体的最前沿、最复杂的工程,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尽管人类自加加林第一个走向太空之后,已经进行了200多次航天飞行,把900多人次送入太空,但真正有实力、靠自主发射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全世界只有美、俄两家。如今,中国进…  相似文献   

11.
“现场目击”是《中国社会导刊》中的图片栏目,图片栏目以及图片杂志是当今期刊界的发展趋势,以下对“现场目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研究《中国社会导刊》。“现场自击”栏目简析在《中国社会导刊》整体过于庞杂的情况下,我首先选取“现场目击”栏目入手。原因: 1.目前社会是读图时代,图片蕴涵的信息量很大且“现场目击”栏目主体为图片报道; 2.“现场目击”是《中国社会导刊》上连续的、已经比较成型的栏目,一共12期可以看出其中编辑方针的延续与改变; 3.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研究图片节省时间。首先从量的方面考虑,对2001年12期刊物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2.
华东旅游报《摄影周刊》面世一年多来,特别强调“新闻目击”,即着眼于图片的新闻性、形象性和思想性。在新闻性上,立足真实、注重时效。在形象性上,十分强调画面语言的信息和感情辐射,做到每期每版上都有给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在思想性上,既不把图片变成政治的图解,也反对消极的所谓“实录”,力图让主旋律、让真善美在图片上在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图片报道具有与文字报道相同的甚至  相似文献   

13.
14.
2001年2月8日,甘肃省肃南县金塔寺石窟的业余物保护员李世清来到位于半山腰石窟进行每天一次的例行检查,突然,他看到石窟窗户上被人锯开了一个大洞,原来锁着的门大开,他立即意识到——出事了。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初以来,本报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以及其他一些通讯员,深入部队,采写了一些‘泪击式新闻”,这些报道受到了读者的赞扬,在读者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为什么这些报道会受到读者的好评?通过分析、研究其中部分作品,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用亲身感受,向读者报告了鲜为人知的事。从作者足迹所及的地方看,有的去的是“无声无息”的地域(如李健所去的内蒙古边防五连防区),有的去的是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如邹陈东去的西藏墨脱),有的是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雪域采访(如张林等的帕米尔高原之行),…  相似文献   

16.
目击新闻是一种能够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形式。目击新闻除具有一般新闻所共有的新、真、短、快等特点外,同一般新闻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综观我们报纸上发表的目击新闻,我觉得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目击新闻的写作是用直观形象反映和报道事实。它吸收了电影、电视的某些特点,尽力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人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增强目击新闻视觉直观因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点:通过记者亲临现场的仔细观察去描述景象。对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17.
杨伟 《今传媒》2005,(11S):94-95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随着李字春的胜出而告一段落,但由“超女”而带来的超级经济链却依然在影响着整个商业社会,从蒙牛到大大小小的SP,今天“超女”的商业魅力蔓延到了PC领域。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着手在当时最尖端最神秘的航天领域进行探索,并秘密上马了第一个载人飞船计划“曙光号”。尽管70年代末“曙光号”因种种原因下马,但科研人员的辛勤探索仍为多年后“神舟号”的顺利升空奠定下了坚实基础。早在1961年初的时候,钱学森、赵九章等一些老专家就在议论,中国要探讨星际航行问题,并且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  相似文献   

19.
20.
不知从何时起,报纸上的新闻"据悉"、"据了解"的新闻多了,例如某省报上一条120个字的简讯,就用了一个"据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只有一个字:懒。懒得动脚到生活中去跑;懒得到第一现场去看;懒得去实地去调查;懒得去找新闻当事人采访。为了"混"碗新闻饭吃,只好懒洋洋地坐在办公室,就着现成的公文材料写新闻,顶多只是打个电话问一下情况。这样,一条"据悉"式新闻稿就出笼了。由于懒惰,就看不到真情,难得掌握第一手材料;因为懒惰,就会情况不明,心里无数,只好用"据悉"、"据了解"、"据介绍"等词,打马虎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