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第11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刚刚落下帷幕,我有幸观看了全部比赛节目。在观看了国内外31个参赛节目之后,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国外的杂技,其实本身的技巧含量并不高,但表演风格却相对多样化,也由此呈现出了杂技艺术的多元化,让人看过之后,会觉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中国国内的演出市场却鲜少看到这样有趣味性的节目。  相似文献   

2.
高伟 《杂技与魔术》2021,(2):49-51,48
追求现代杂技节目的审美意蕴,已成为杂技创作者的共同向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文化审美的多元变化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杂技经历了“显技”“融艺于技”“由艺臻境”三个不同的审美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蕴和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3.
我国杂技艺术有着3000年的发展历史,扎根灿烂的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是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艺术门类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杂技艺术从撂地表演走上了剧场舞台、从单一的技巧展示到如今的表演形式多样化,不断的借鉴、汲取其他艺术门类所长,让现代杂技逐渐发展为以技巧为核心、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风格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杂技经过了三千多年历史的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虽然完成了由地摊走上舞台、由较单一的技巧表演到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变革,但也长期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使得一部分人仍然认为杂技"难登大雅之堂"。 改革开放后,中国杂技艺术创作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追求技巧创新发展的同时,开始更多地注入杂技的审美要素,提升杂技的文化内涵,结出了主题晚会、意境杂技、复合杂技、杂技剧等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出现了一种竞技性、游戏性的表演,名叫“角抵”,民间也叫“角抵戏”。一般认为,“角抵”或“角抵戏”即为杂技艺术之滥觞。关于“角抵”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与蚩尤有关。据《乐书》(宋·陈旸)记载:“或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又说:“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伎之总称云。”  相似文献   

6.
当代杂技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与音乐舞蹈、声光布景以及化妆、服装道具、演出场地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使表演给观众以全方位,多层面的美的享受。其中尤其与背景音乐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形式的杂技表演,对背景音乐的旋律风格、节奏节拍、速度、乃至调试调性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说背景音乐是当代杂技表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背景音乐将对杂技表演中的情绪起着烘托、陪衬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十八、十九世纪初。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传统杂技艺术面临的时代背景转变我国传统杂技是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趣味。它凭借肢体语言展示人的力量之美或人的形体之美,塑造直观具体的艺术形象,将客观物体抽象化道具化,表现人与物的对抗,最终实现人与物的统一,传递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和谐。如抖空竹、转碟、顶碗、蹬板凳等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生产、生活用品和生活情景的演绎,通过对生产生活用具的熟练掌握实现人与物的统一,刚柔并  相似文献   

8.
正黄镇亦名黄家镇,位于现今吴桥县与宁津县的交界处(今属山东省宁津县,该县1965年前属河北省)。黄镇九月杂技庙会始于明代崇祯年间,结束于卢沟桥事变日寇侵华之后的1940年,前后历经500余年,对中国杂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杂技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传统的专业性杂技庙会,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  相似文献   

9.
<正>杂技是一门古老的专门艺术,有文字确切记载的中国杂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我们完全可以确定,杂技出现、发生的时间一定更早,比新石器时代还早,应该是有了人类就有了杂技,至少是有了杂技动作。先民们要奔跑、跳跃、爬树、打猎、上山下河,这些原始技能越突出、越超群,他们的生活就越有保障、越有质量、越有前途。周恩来总理把这门艺术命名为"杂技",是因为它涉及"各种技艺",是实实在在的"百技""百戏"。千百年来,主要是社会生产生活在哺育杂技这门艺术,今天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为庆祝重庆市成为直辖市十周年暨首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重庆杂技艺术团推出大型杂技童话剧《红舞鞋》。6月1日至6月3日,《红舞鞋》的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时代信息报等媒体都作了相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杂技艺术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出地点从撂地摊、马戏大棚到剧场,演出内容从单纯技巧到艺术升华再到文化内涵的介入,演出形式从友好出访、商业演出到跨国合作,当代中国的杂技艺术经历了传统演绎、创新、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当代中国杂技艺术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探索与创新、借鉴与学习融合得最好的一种艺术方式。以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追求目标,以世界潮流不断涤荡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12.
<正>杂技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其发展离不开对美的追求。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愉悦感觉,它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去感受美的不同层面,以及对美具备理解和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善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展现美和创造美(1)。审美教育强调培养人慧眼识美、思想鉴美、本质具美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正追求艺术形式完美和表演手段多样化,已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杂技艺术的潮流趋势,杂技演出不仅是表现高难度技巧,同时也需要演员塑造完美的舞台表演形象。演员要按照表演节目的演出节奏和内部联系,按照各动作间精心设计的衔接方法和与同伴的巧妙合作方式进行表演创造。音乐、灯光、舞蹈和服饰的协调配合也都要从艺术的完美上全盘考虑。杂技与体育的不同,就在于"杂技不是创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广义的杂技包含四个方面的艺术品种,即技艺、马戏、魔术和滑稽。这四个艺术品种各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彰显着自身的风姿,构成了杂技艺术的整体恢宏和绮丽。滑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在古埃及国的历史中,就有一位矮小的小丑在宫廷内给法老王表演的记载。在中国,有记载的滑稽表演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国语》中就有“侏儒扶卢”的描写,即身材矮小的人用滑稽动作爬杆,以营造一种喜剧效果,博取观众一笑。干百年来,滑稽一直作为杂技艺术的重要组成,成为了杂技观众的开心果。  相似文献   

15.
正在现代杂技表演中,表演者不仅要能够娴熟地完成一些高难度技巧动作,同时也需要展现形体美,在舞台设计、装置、服饰、道具、灯光、舞美、音乐等多种元素配合下,充分体现杂技作为表演艺术的美感。为达此目标,需要在杂技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一、杂技教学要求杂技教学应包括理论、实践、美育三维教育。理论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初步了解杂技和其他艺术发展的历史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16.
陆定纲译 《杂技与魔术》2009,(6):32-35,F0003,F0004
“没想到杂技艺术这样唯美,这样时尚新颖,这样精彩动人!”“演出真是太棒了!”“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观众们看了杂技剧《花木兰》最直接的感受,其中包括众多杂技界的专家。重庆杂技艺术团杂技剧《花木兰》进京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6月13-19日,由广东省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承办的"2017广州文化周·岭南杂技亮狮城"海上丝绸之路精品剧目巡演活动携大型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登陆新加坡,在嘉龙剧场连演4场,受到新加坡观众的热烈追捧。新加坡总理公署兼人力部政务部长、外交部政务部长陈振泉,新加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变革。杂技艺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其新颖独特、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了一席之地,赢得了广大观众喜爱,成为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奇葩。实践证明,杂技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杂技艺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杂技艺术发展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正>2004年,杂技剧《天鹅湖》的上演标志着我国当代杂技剧的正式诞生。至今十几年,国内已经排演出一百多部杂技剧,可谓发展迅速。而目前,杂技剧定义尚在探索之中,笔者现将其概括为"杂技剧是用杂技形式表演的戏剧"或"以戏剧形态表现杂技本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正杂技是一门以技巧和体能为核心的表演艺术,主要包括人类对体能的开发、对工具的掌控和对动物的搏驯。广义上,世界范围内通常将杂技分为杂技、魔术、马戏和滑稽四大类;狭义上,杂技主要指以人体技巧为主的表演,包括高空节目和地面节目。本文拟从杂技庞杂的节目系统中归纳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分析当下杂技节目和杂技剧的创作趋势。一、杂技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