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2.
陈琳同学问: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总觉得作品中的“我”有点阴阳怪气,很不是滋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我”这个人物呢? 《祝福》这篇小说是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来深刻地反映封建礼教摧残下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一直有种看法,认为她死于套在她脖子上的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如此概括,看似很全面,其实似是而非。在小说《祝福》里,“政权”对于祥林嫂的压迫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鲁四老爷并未对祥林嫂施行什么高压手段,经济上也并未刻意盘剥;同时,作品也未把鲁四老爷写成地主,他只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可见,“政权”对祥林嫂的迫害找不到一点证据。夫权方面,祥林嫂有两个丈夫,第一个丈夫早就亡去,而后她被抓去卖给了贺老六。贺老六“年纪青青”,“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而且祥…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向“我”打听人死后有无魂灵之事,是本小说重要情节之一,它不仅暗示了祥林嫂不幸的命运,更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封建迷信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么,祥林嫂在魂灵的有无之间,是希望其有,还是希望其无呢?不少读者认为祥林嫂对魂灵是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当论及小说的悲剧主人公祥林嫂的姓氏时,有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姓“卫”,理由是小说里曾写道:“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因此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该姓“卫”。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祝福”的描写作为一种习俗,过大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祝福”。“祝福”的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用“牲醴和香烟”祭祀“天神”和“祖宗”,以祈求来年的幸福。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典型环境,而且也留下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烙印。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这些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人们的风俗习惯依旧,思想意识依旧,也即封建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题目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深深感到,作者将这个悲剧故事命名为“祝福”,真可谓匠心独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想结合作品谈谈对这一命题的看法,希望引起讨论,求得正确的认识。首先,这个题目和作品的题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即以“我”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祥林嫂的悲剧。而“我”的全部活动都发生在鲁镇准备“祝福”和举行“祝福”大典的时候。他与祥林嫂的相遇,他得知祥林嫂死去的消息,他对祥林嫂半生遭遇的回忆,都没有离开“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其次,“祝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祥嫂悲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祝福”是  相似文献   

11.
情感和理喻     
《江苏教育》(中学版)开辟了“语文教师谈修养”的专栏,我认为很好,很有必要。平时我接触到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几乎都与语文教师的修养有关。比如怎样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问题,就与教师修养的关系很密切。有位教师讲小说《祝福》,为了引导学生从分析“我真傻”一句入手,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就提出一个个带启发性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使学生认识到,祥林嫂只看到自然界里的狼吃小孩,只知道责怪自  相似文献   

12.
学生:关于祝福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吗?教参上说:“‘祝福’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其反动政权的一种手段,而广大人民则把它当作鬼门关。样林嫂就是在富人的祝福声中死去的。通过这个标题,作者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故事的悲剧性”。你为什么还要叫我们再好好思考一下呢? 老师:这么说你是教参的的忠实读者了。是的,谁看了《祝福》,都会产生和与教参大致相同的想法。以往的很多教学参考资料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同意,但是它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入思考。问你一个问题,在小说中,是谁祝福谁呢? 学生:当然是神祝福人了。小说中不是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吗?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理解问题的关键。祥林嫂死后。天地圣众才出来给鲁镇的人以无限的祝福。小说这样安排的意思是很明显的。祥林嫂是被摒除于幸福者之列的,而其它被祝福的人是幸福的,也就是,四叔、柳妈以及那些有意无意地关心祥林嫂命运的人是幸福的。这就是教材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祥林嫂为何要逃出婆家?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的原因,如小说《祝福》中所说,是因丈夫死了,家中有个“严厉的婆婆”。人教版《教参》上说:“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但这“难堪虐待”的内涵让人有些模糊,是生活上虐待她呢,还  相似文献   

15.
纬饰语例谈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这里,用“老了”来代替“死了”,是因为在鲁镇旧历年底的“祝福”氛围中,人们说话有各种忌讳,不能讲疾病死亡之类的不吉利的事。遇到非说不可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祥林嫂在生命走向终结之前曾执着地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灵魂”即一个人的精神。祥林嫂活着的时候是有精神的。在她饱含辛酸和血泪的生涯中.祥林嫂是满怀希望而且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中 ,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主人公之外 ,文中还刻画了一位和祥林嫂同样重要的人物———“我”。跟祥林嫂比起来 ,由于“我”这个人物形象缺乏祥林嫂的悲剧震撼力 ,所以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祝福》中 ,除祥林嫂之外 ,“我”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 ,《祝福》中的“我”不仅是一个叙述视角 ,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与传统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文章一开始 ,就让“我”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进行思想交锋。鲁四老爷的思想腐朽陈旧 ,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因此 ,…  相似文献   

18.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一、小说的艺术框架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祝福》在人物对话中,用省略号的地方有24处之多,它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在阅读和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而正确地发掘其深刻的意蕴。 小说中的“我”在回答了祥林嫂提出的关于魂灵和地狱的问题后,接着,就有这样一段话: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我即刻胆怯起来,便想全翻过先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