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衡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重点讨论和比较了人的两种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首先 ,笔者界定了这两种人们所熟悉的思维及思维方式 ,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关涉的内容及其指向。其次 ,笔者对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 :指向或目标、表现特征、动力基础、发展步调的不同 ;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主要在于 :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关涉一个共同的区域 ,即作为伦理关系及其事实部分。而这一部分则是过去人们所忽视的 ,也是伦理与道德两概念的区别所在。之后 ,笔者进一步探讨了作为科学的伦理思维 ,即相似于苏格拉底式的伦理思维方式。借助于这种科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 ,又追溯了中国传统伦理思维文化的特点及缺陷 ,以及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 ,当前科学的伦理思维的培养和道德教育改造的方向。其中 ,我们倡导那种在优秀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到的科学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密切结合的关系 ,以及之间必要的并行不悖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们对科学与伦理的关系有很多讨论,我想谈两个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价值的影响,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价值的影响科学技术系统对伦理价值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就消极方面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动摇着传统的伦理规范。传统的伦理规范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拜的基础上,尊敬以自然为中心的过程(人性,人的自然实在等)的系统。而科学技术活动是自然的介入、干预。以科学为基础的伦理要求直截了当地介入自然过程,应用关于支配自然的规律的知识引导行为,以根据技术方案组织起…  相似文献   

3.
"普遍伦理"问题的"科学"背景与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已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哲学伦理学的研究不能脱离这种时代特征,而且科学与伦理学具有内在的关系和统一性。普遍伦理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反映着科学对伦理学的影响以及伦理学理论的科学背景,从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视域来考察和梳理普遍伦理问题,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伦理学理论及其问题,并对进一步思考和处理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这个更深层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科学与伦理是人类文化总体中两个相互区分却又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一样,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虽然具有不同的本质和内涵,但却具有相互关联和统一之基础———自由。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以及科学与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精神日益融入伦理精神,伦理精神也向科学精神渗透,二者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由分离走向契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亦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境和危机。现代科学的异化所造成的,已经不仅仅是科学自身的危机,而是包括自然、人和社会的全局性危机。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发展的主体,其伦理使命在于:以合理的道德诉求规约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融合、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人类自由的实现,从而超越“科学危机”,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法庭科学作为特殊的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和应用中时有涉及伦理问题,但目前中国尚缺乏法庭科学中科研伦理和行为规范问题的研究,相关伦理审查机构和审查规章仍是空白。从当前法庭科学科研伦理实践出发,针对职业伦理规范建设不足、科研伦理监管缺位以及法庭科学职业特色与伦理要求的冲突进行分析,为法庭科学研究科研伦理管理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8.
叶立国 《科学学研究》2012,30(9):1287-1291
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引起了方法论的四大变革。方法论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向解决问题;方法论基本原则:从还原论转向超越还原论;关注对象:从客体优位转向实践优位;科学性判别标准:从定量转向定性与定量统一。科学方法论的重大变革必将引起新一轮的科学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代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和运用科研成果必须受到伦理维度的约束和匡正.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伦理学视角探讨科学传播的问题。首先,提出科学传播是否具有伦理属性这一问题,并给予肯定及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传播伦理的道德责任如何,并在科学家、传媒、受众和政府之间分析其道德责任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引起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世界观的转变主要包括五方面:从"构成论"到"生成论",从"存在论"到"演化论",从"实体论"到"关系论",从"简单论"到"复杂论",从"决定论"到"非‘决定论’"。戴上系统科学范式的有色眼镜,世界将变得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1)现行农业科技的范式的根本特征是使得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农业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2)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范式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对于现行农业科技范式的扬弃,是对其不可持续性特征的否定.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质上就是要创建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体系;(3)用新范式看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得出的结论、作出的预测和提出的对策都将有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布尔迪厄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他对库恩的"范式"思想的继承和批判。他创立的"惯习"概念保留了库恩思想的实践性的内涵。鉴于库恩的"范式"对科学自治和科学革命的描述的不足,他又用"科学场"观念取而代之,使科学实践与一般的实践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15.
图书馆学情报学是科学大家族中比较年轻的成员,自从学科创立至今,它取得哪些重大成就,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一科学史问题在学术界鲜有人涉略。本文不揣浅陋,引进托马斯·库恩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范式“等理论为视角,尝试对图书情报学科两百余年,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归纳出其核心体系的四方面:信息组织、信息计量、信息检索、信息政策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和创新,并初步分析了这些变革和创新的来源路径以及产生的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以期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裨益,并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伦理本性,在高科技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在传统伦理未涉及的新领域中,高科技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伦理新挑战,主要包括来自生命医学伦理的挑战和来自环境伦理的挑战。我们应确立的高科技发展原则有:尊重生命,维护人类尊严原则、增进人类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原则和保护人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考察了功利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及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根据科学技术的内在本质 ,其价值体现主要有三方面 :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伦理价值。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使科技与伦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科技伦理化趋向日益明显。建构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是高科技时代的迫切需要。科技伦理化道路就是把科技的三个方面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 ,以实现科技服务于人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倪静 《情报科学》1998,16(4):360-364
INSPEC是全世界数据量最大,内容最全面的英文书目文献数据库,其内容涉及物理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它由《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发展而来,1898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INSPEC收录了全世界范围内出版的4000多种期刊及其他连续出版物,2000多种会议录,不计其数的图书、报告、文章及论文,数据库的规模已经增加到10兆字节,包含的文献记录570多万篇。 今天,在我们迎来《科学文摘》百年华诞的时候,回顾它一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在困境中不断发展、充实的历史,不禁会倍加珍视这份不可多得的世界科技信息资源,也会对早期的科技工作者历经艰辛地传播科技信息、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发展理论和政策范式的转换提出了内在要求。但是当前的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创新发展政策学。创新发展政策学以创新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创新发展现象和政策为研究对象,假设人具有有限理性,强调政策的学习过程,采用本体论方法,这些范式不同于传统发展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因而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创新发展政策学的成熟需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与对象,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创新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20.
基于金融"功能范式"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维  沈红 《中国软科学》2006,(10):74-8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7年多来,始终未能解决其个人金融服务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政策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因此,基于金融“机构范式”的改革道路已走到尽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创新,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和新的路径选择。创新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整体思路,就是金融“功能范式”。据此思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创新,应注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对现有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功能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社区银行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并在开发二级市场前提下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