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2.
看着张恨水,却兀自想到张爱玲。印象中,张爱玲很少点名褒扬谁谁谁,但却说她爱读张恨水。除了认同张恨水通俗的小说写法,张爱玲艳羡的恐怕还有张氏的赫赫文名在市民中的感召力罢。在惘惘的威胁中,在"快!快!!快!!!"的自我鞭策中,张爱玲奋勇地挥洒着她的生花妙笔;她还曾将自己的散文集题名为"流言",衷心希望她的文字能够像流言蜚语一样迅速流传。张恨水的POPULAR(通俗与流行)虽被如此效法,他本人的散文其实散淡得很。  相似文献   

3.
丁铭 《全国新书目》2008,(21):61-61
林徽因的生命格外丰盈。在她的光影之下,旁人自然黯淡几分。越了解林徽因,越会着迷。她远远超出人们对女性范畴的解读,她是一颗钻石,是一道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林徽因,她都剔透万千。她的完美时而是由一些不完美构成,她是一个活灵灵的。耐读的生命。林徽因的一生,越往后,越加厚实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是一幅素雅的画,并非要将她浓墨重彩、浓妆艳抹,遮盖她的本来面目,才能让读者接受。换句话说,难道林徽因除背负那些绯闻之外,就没有其他打动读者的魅力了么?绝不是。林徽因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她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外在的美丽,更是内在深沉丰厚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5.
读姜德明先生的随笔《凌叔华的画》,便想到苏雪林、赵清阁,还想到张爱玲,她们也都工于绘画。中国现代女作家中能画的很有一些,接着便想到了林徽因,想到写这篇短文。凌叔华出身燕京大学外文系,因父辈与画坛多有往来的关系,自幼得以近水研习,日后成就为办过多次画展的著名画家。至于林徽因  相似文献   

6.
书架     
《出版广角》2011,(1):71-74
文学艺术《异乡记》●作者:张爱玲●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定价:20.00元●提要:《异乡记》为张爱玲当年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时写下的所见所闻。书中记载了张爱玲在农村过年、看见杀猪、农民生活等细节,书中文字更成为她日后创作《倾城之恋》、《秧歌》、《怨女》,甚至是《小团圆》等作品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7.
当时的月亮     
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倘是隔着60、70年,当红尘中世事灰飞烟灭后,华丽转身,满目的苍凉岂不叫人心悸? 所以张爱玲静候着死亡,潇洒离去,她必可知她的离去使近年愈演愈热的张爱玲达到顶点,然而她无意于知晓在人群中产生的骚动。于她,不过是一阵无意义的喧嚣,她将华美的文章与宿命的一生由着他们去拆解,去争论,去玩味,而她独自一人,悄然离席。我迷恋由张爱玲的叙述和宛妙的文字而得的阅读的快感,然而我不惮于承认对她一生的传奇却更感兴趣。你可以  相似文献   

8.
<正>时人赞林徽因曰:"她受过正宗的欧美教育,说流利英语,写漂亮英文,按英国人习惯喝下午茶。"那自然是洋气十足的。同时,她又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戏剧,而且,在建筑学上还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甚至,有人说梁思成如果离开了林徽因,在建筑上是不可能有那么大贡献的。一九四九年十月林徽因等设计了国徽方案,一九五三年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了雕刻装饰,一九五二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9.
周礼 《湖北档案》2013,(9):43-43
林徽因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她不仅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还是一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生活更像是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林徽因出生名门望族,其父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的名士和政客,其叔父林觉民、林尹民、林文都是革命烈士。林徽因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立红 《出版广角》2013,(Z1):114-115
对于林徽因这样一位受到出版市场青睐的作家来说,无论是从读者的需求,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林徽因都配得上有一部"全集"。提起当下比较受出版界青睐的作家,我觉得林徽因肯定要算一位。近年不仅她的诗文作品出版品种繁多,而且关于她的传记,如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更是长期占据了社科书销售的前列,其他像林杉的《细香常伴月静天》、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倾蓝紫的《林徽因诗传》、陈韵鹦的《我的波心你的影》,等等,也都有着不错的销量。略有可叹之处的是,林徽因应该是极少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影史的时期,重新认识张爱玲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也日益显得必要了。本文着重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手,探讨张爱玲如何将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意识彰显在她的"去父"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2.
路芳 《新闻传播》2010,(4):113-114
自从张爱玲如沉沙折戟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短短的几十年来,她异常光辉的文采照亮了整个文坛。两岸三地的媒体对她关爱有加,大批的追随者称自己为"张迷",而她身上被人们加注了太多的传奇性和神秘感,大众传媒对她作品的宣传也不过是各取所需。我们必须承认,张爱玲在大陆的走红的确是有大众传媒的一份功劳,但到底它们是拯救了张爱玲,还是伤害了张爱玲?  相似文献   

13.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年仅51岁。在她最喜爱的季节里,她悄然告别人世。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15.
《出版经济》2006,(3):2-3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喜爱阅读的人的书,它是著名的书房型女作家洁尘沉淀10年的力作.就像一个美食家必须具备好的味蕾一样,一个好的说书人必须具备好的眼神和好的表达,应该说洁尘把这个活儿干得漂亮.当然,其中最难抵抗的是其文字的蛊惑力和感染力.从杜拉斯、莎乐美,到伍尔夫、萨冈;从紫式部、清少纳言,到朱天心、朱天文;再从张爱玲、李碧华到林徽因、张允和……它应该属于深爱读书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22):68-68
《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林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定价:42元 林洙曾经是梁思成的助手,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在本书中回忆了她所认识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自己与梁思成从师生、同事到伴侣的转换。全书共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7.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19.
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的面相和  相似文献   

20.
刘剑 《新闻世界》2007,(5):46-46
虽然张爱玲在大陆的三十多年中足迹未履安徽,但她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提起安徽,张爱玲便会想到六安瓜片;会想到她的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