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新闻写作,不能停留在看书、听课上,主要还是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手。正象学习游泳,只有勇敢地跳进江河去游,才能学会。新闻写作的实践,就是要大家动手采写,反复修改,听取意见,不断总结。“打一仗,进一步”。可以赠给学员们三句话: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除了自己动手写之外,还可以通过评析作品来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要注意读报评报。我们的读报,与一般人读报要有些不同。一般人只是为了从报纸上了解一点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应当写得精彩,这是古今名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写作问题,并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那么,消息写作要不要有个精彩的结尾呢?在新闻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同行说,消息写作一般采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说完就止,没有必要讲究结尾。但是,更多的同志认为,大多数消息写作应当有个讲究的结尾。因为它和导语、主体、背景同样是一条完整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赞同后者的看法。新闻写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报纸上经常看到,除简讯、快讯和短消息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通过在基层的实践,笔者对新闻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心态要持之以恒.万事开头难,开了头还能始终如一坚持下去的往往少之又少,新闻写作犹如马拉松比赛,坚持到最后就一定能够成功.有时发了很多稿,就是不上稿,自信心往往会受到打击,很多人由此便产生不愿再写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练笔     
一遇到过很多初干记者的同志,大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开始采写一篇东西,常常蒙头转向,不知从何说起,有时一篇文章开个头,反复再三,真是煞费苦心。这样“启蒙”的过程,应该承认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虽然每人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个过程会有长有短,但是不经过一步步的艰苦实践,是难以登上高峰的。启蒙要有过程,提高更是一个长过程。干记者这桩事,做到老,学到老,现实生活日日在变化,写作艺术又永无止境。从这些意义上说,写作的“基本功”新记者需要练,老记者同样需要练。锻炼写作的“基  相似文献   

5.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6.
天气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纸媒版面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几年里,金华晚报不断强化气象稿件写作,创新写作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好看、有用、准确、及时"的"金晚风格"。如何写好天气稿?结合金华晚报这几年实践来看,跑气象的记者要会解三道题:做预习题、答练习题和解附加题。  相似文献   

7.
<正>本报讯2019年11月15日,2019黑龙江省写作学会会员座谈会在伏尔加庄园召开,会上回顾了近期的学会工作,并对下一阶段学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黑龙江写作学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十多年来坚持"两为"和"双百"方针,努力开展写作研究、写作教学和写作实践,为书写黑龙江、推介黑龙江、宣传黑龙江服务,为提高黑龙江省的写作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典范作家写文章的态度都是十分严肃的,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現在写作时的反复修改上。由于他們不憚千錘百炼,所以才能作到一字不易。我們如果能得到作家的手稿,沿着他們修改的踪迹,細心探索,往往可以在写作上获得珍貴的启示。魯迅先生认为青年入学习写作。最好拿名作家未定稿和定稿比較着学习。他在《不应該那么写》里面說道:  相似文献   

9.
笔者做为一名通讯员,这些年来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随感、杂谈类言论有100多篇.曾有文友问我言论的"由头"从何而来,如何寻找挖掘言论"由头".其实,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和思考,撰写言论的"由头"是不难找到的,现结合写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以《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为依托,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改革了《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炼出了适合于《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即整合"真题化驱动教学模式"和"对分课堂驱动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和所蕴含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完美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01,(7):47-47
常接到一些学员来信。不少学员感到:教材也认真学了,知识和道理也好像懂,就是用不上──写作水平不见提高,这是为什么? 其一: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有个过程,尤其是从新闻知识掌握到新闻写作能力提高的转化,更需要有一个反复实践、不断升华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学了就能迅速用上。 其二:不少学员在参加函授学习之前,并没有搞过报道;有的虽有了一点初步的写作实践,却也是浅尝辄止。根据我的体验.没有或少有写作实践的同志单凭看书本、啃教材,很难对教材达到真懂。因为新闻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带着切身体验和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大众日报2009年4月13日上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一文,被评为评论一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评论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肯定和赞赏: 一是故事讲得精彩吸引人.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写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人.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3):21-25
本文对机器写作的工作原理与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机器写作主要集中应用在体育、财经、犯罪、自然灾害等容易生成格式化快讯的领域,并与真人记者相比表现出了明显优势。但目前的机器写作还不是真正的写作,机器写作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的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最后本文指出新闻人要善于利用机器写作这个新工具以顺应技术和行业变化。  相似文献   

14.
导语写作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一条消息写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导语写作在消息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在消息中所占空间很小,要在"弹丸"之地上跳舞,跳好舞,难度很大.写好导语,需要科学的新闻意识,新闻意识对写好导语的意义在于,运用新闻意识,在遵循导语写作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导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浙江日报2003年7月21日一版头条的消息《"小事"牵动市委书记心》,是一篇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宣传"三个代表"、实践"三贴近"的好新闻。以小见大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这里说的"小",主要是指所写的事情小,比较平凡,通常不起眼,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说的"大",主要是指主题重大,有强烈的针对性、普遍性和指导意义。"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之所以常用于新闻写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新闻写作的基本特性是报道现实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众人瞩目的大人物、大事件,但更多的则是一些普通人、平凡事。那些具有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核心目标归根到底是培养应用写作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开设该课程,其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特定工作岗位即土木工程建设相关岗位需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课堂理论讲授多,而学生实践少,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鉴于此,对于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课程来说"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合理、优质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写作课程面临革新,既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需要创新。新的媒介环境,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对新闻采写课课堂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导";将"灌输式"的知识点讲述转变为"对话式"的启发教学;采用新式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参与、感受,模拟并还原新闻现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新闻采写课有具体可感的实在体验。  相似文献   

18.
时评是一种"个人化的公共写作",更简单地说,就是"公民写作",以公民身份写作,为公民社会写作.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公民则有了更为顺畅的表达路径.但是,有价值的公民发言,有效率的时评写作,尤其是媒体上发表的正式言论,则有必要遵循基本原则,追求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黄璀 《新闻世界》2020,(4):90-93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文本形态,在新闻写作教学中需要敏锐把握这种变化,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跨媒介写作为实践内容,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微博新闻写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进一步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培养更多综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20.
盛为民 《今传媒》2012,(8):149-152
撰写教学业务论文,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效导引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是教学期刊应尽的职责。有效导引,首先要帮助中小学教师"转换状态",即从教学状态进入写作状态。教学与写作,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良好的写作状态,是达成教学期刊用稿要求的基本前提。"转换状态",只是完成了论文的思想准备,"建造靓屋",才进入了论文写作的实质性阶段。凡符合教学期刊要求的用稿,都是"靓屋";因靓丽程度不同,教学期刊用稿分三个层次,有相应的导引策略。有效导引,让教学期刊为"教学实践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学队伍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