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学是指国外一切研究中国的学问;汉学翻译与普通的翻译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所要翻译的外语内容正是用来体现汉语语言所在的社会或环境下的文化、历史、语言和文学等;因而相对于异质文化,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更注重结合考虑中国的实际,遵循并发展中国的翻译理论,其中,回译是汉学翻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总之,汉学翻译是沟通国学与汉学发展的桥梁,对传承文明、构建和谐世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来为历史专业学生开设了两门"汉学"课程,均属讨论课(seminar),实际上是阅读和理解英语世界里的中国历史研究名著,一是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西方汉学概论";二是为本科生开设的"西方汉学名著导论与导读"。现就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一、研究生讨论课:"西方汉学概论"2010年冬天,我为一部分研究生开设了该课,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部为了支持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的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特向该校赠送了400余册图书和音像资料,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学、语言、民族、宗教、民俗、各种工具书、各类专著、经典古籍、汉语教材等。这批图书和音像资料都是根据帕拉茨基大学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需要而选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反映了中国现阶段在社会科学一些领域,特别是汉语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中国驻捷克大使馆还向帕拉茨基大学赠送了一套收看中国电视台的卫星接收器和数字卫星解码设备,以及内容丰富多彩的录象带500盘、电影胶片12部,这些宝贵的音像资料…  相似文献   

4.
包弼德教授(Peter K.Bol),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包弼德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七至十七世纪文化精英的研究,著有《宋代历史研究入门》、《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历史上的理学》等著作。他于1971年取得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和文学学士学位,1973年获该学院汉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1997-2002年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2005年创建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Geo-  相似文献   

5.
《世界教育信息》2002,(10):36-39
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学研究密不可分,从事汉语教学的汉学家、教师大多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专题研究。汉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汉语教学的发展,同时汉语教学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状况。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美国中国学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美国的中国学不是哪一天突然崛起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在此之前,在欧洲,已有较长一段发展的历史了。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等都是欧洲汉学家的颇有成就的代表。法国一度是国际汉学的研究中心。欧洲汉学的发生,有一定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目的。诚如有学者说,“毋庸讳言,西方‘汉学’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当时,西方国家为了了解这个东方大国,开展了以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内容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因方法科学、新史料的挖掘利用、多种语言的应用,在汉学研究方面进步迅速,无形中给中国史学界造成巨大的压力。胡适、陈垣、陈寅恪、傅斯年诸氏苦心经营,激发民族主义,欲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把原本属于负面的包袱转化为正面、积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国史坛繁盛的局面。民国史学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古史、中西交通史、蒙元史、语言学等领域,均受域外汉学的影响。当时国内学界虽然弥漫着与国外汉学争胜的气氛,但对海外汉学大体持一种谨慎的理性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概否定。然而,主流学界一再强调取法域外汉学,毕竟在客观上助长了挟洋自重和格义附会的流弊,此一恶习不仅至今不衰,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可谓对中国史坛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民初以来,留学美国渐成热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学生乘风破浪奔趋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对处于“荒村”阶段的美国汉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美国汉学界提供语言帮助,或承担教授汉语的工作,或担任美国汉学研究者的助手,帮助其翻译中文资料;他们在学习美国方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他们通过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为美国汉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与此同时其汉学博士论文还为美国汉学界带来富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丰富了美国汉学家的知识,拓展了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常注意汲取中国留美学生等知识移民所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奇异”知识及其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汉学“荒村”的美国,到20世纪50、60年代即成为汉学重镇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国外学术界,很有一些汉学家,例如美国的费正清,苏联的费德林,捷克的普实克,瑞典的马悦然等,都可称为海外汉学巨子,他们都撰有一批影响深远的汉学巨著。费正清(John K·Falrbank,1907—)是位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现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他关于中国历史的著述甚多,如《美国与中国》,《剑桥中国史》第六卷。前者论述中美关系;后者译成中文后改为《剑桥中国晚清史》,因其内容是1800—1911年间的中国历史。成书于1979年的《中国:传统与转变》,是他晚年与日本学学者赖肖尔(Edwin O·Rtls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汉学论著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曾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面推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一味追求和模仿”西方汉学风格的“汉学心态”.造成汉学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试图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走向深化,那么走出汉学心态、重建学术自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西方...  相似文献   

12.
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汉学世界化进程可分五个阶段:"国学"走出国门在东北亚和东南亚传播,汉学世界化起步;16~17世纪之交,以儒学为核心的"东学西渐"标示汉学世界化进入中古期;19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东来翻译中国典籍和设立汉学讲座标志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近代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研究中国学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现代期;"孔子学院"遍及各大洲,汉学世界化进程加速,进入当代期.  相似文献   

13.
汉语国际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和近现代时期,主要是西方人主动来华学习,为欧洲和美国的汉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传播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并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队伍。与西方汉学研究不同的是,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不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正>海外汉学或称海外中国学、国际汉学,是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曾说:“中国是欧洲以外仅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自远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世界对中国的研究兴趣由此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汉学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这些研究可以使我们看到他者眼中的自己是何种样子,不管他者的看法是对是错,我们都将因此而获得一个更加立体的、更加丰富的自我图像,  相似文献   

15.
荷兰莱顿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欧洲汉学重镇”,创办了西方第一份汉学学报,拥有西欧最大的汉语图书馆,并集中了荷兰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文章从汉语教学简史、教学情况、现状分析和展望等几方面对荷兰莱顿大学的汉语教学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法国高等实践研究学院是法国汉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道教研究领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宗教系在19世纪末创立之初便设立了一个专门关于中国宗教的讲席,并且逐渐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道教。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沙畹、葛兰言、马伯乐、石泰安、康德谟、施舟人、劳格文、高万桑等人都曾执掌这一讲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在道教与中国宗教领域成就卓越的学者。论文通过年鉴等材料展现这一讲席的教学历史,为当前中国高校培养道教研究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申讯 《神州学人》2000,(5):41-42
据报道,教育部首次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授予在汉语教学、汉学研究及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友人,第一位获奖人是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为其颁奖并对诗琳通公主2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文,锲而不舍研究中国文化,推动中泰友好和中泰文化交流给予高度评价,并称之为“无愧为第一位荣获‘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的国际友人及中泰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诗琳通公主对获奖表示十分荣幸,她祝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今后,“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每三年评选颁发一次。教育部为外…  相似文献   

19.
肖宇 《小学语文》2007,(5):62-62
2007午世界汉学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七十多位学者就作为文明对话的汉学研究、“中国形象”在汉学研究中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学家与汉学史、汉语国际推广与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究。据悉,世界汉学大会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国学者从"多元视野"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再次构筑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里选登的主要是对传统汉学(Sinology)与"中国学"(China Studies)及其关系的不同见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学术传统的较新看法.中国学脱胎于、基础于汉学并且扩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实际上是跨学科和多层面的,这渐成共识;但是,如何继承汉学传统,如何对待资料及其考据和整合,则要进一步讨论.本文据速记整理,可以窥见一些正式论文集看不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