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提出具体要求,列出文言虚词42个.下面以课文为例,试作解说.  相似文献   

2.
文言虚词“虽”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学生对这两种用法不易分清。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3.
文言虚词“虽”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学生对这两种用法不易分清。如何区分呢?先请看一组句子: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不能察”是对曹刿的高度评价与赞美“,虽”当译为“即使”。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译为“虽然”了。再如...  相似文献   

4.
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所以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0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答对率整体上还未达到60%。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现我们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6.
《文言复式虚词》译句拨正邓琳由楚永安同志编写的《文言复式虚词》一书,为我们学习古汉语和阅读古书提供了参考资料。这本书共收文言复式虚词1241条,其中主条307条,副条934条,按主条统领副条的原则分组编排,每组条目之下都作了简要的分析说明,从条目的选...  相似文献   

7.
《文言复式虚词》例句译文拾误段苏红楚永安先生的《文言复式虚词》是自1986年出版以来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言语法专书,他在文言虚词的领域里作出自己辛勤的耕耘与开拓。正如他所说的“从搜集材料到成书定稿,历时六、七年之久”。我们暂且避开那些千余条的复式虚词条目...  相似文献   

8.
文言虚词     
勺1.练点 1.“而,,“乃”“且,,“为’川焉” 2·“以洲因”“于,,“则”“之,, 3.“何”“乎”“与’,“其” 4.“若,,“所,,“也,,“者,,新活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 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朝而往,暮而归 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敏而好学,不耻  相似文献   

9.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10.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行”字在文言文中的副词和连词两种两种用法,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引申关系,对某些读本中“行”的注解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七年二班史老师为调动学生在暑假期间自主学习的热情,在班级的自建贴吧里发起了一个“为热点文言虚词盖楼”的帖子,号召同学们多阅读课内和课外的简单文言短文,总结出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虚词,将这些虚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归类并举例,发帖“盖楼”。开学之际,请公认的“盖楼”标兵在全班谈谈自学的心得体会和学习经验。班级汇报归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完成后面的练习。一、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仓葛呼曰:“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羸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徵,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臣闻之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阳不承获甸,而只以·觌①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且·夫阳,岂…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用什么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  相似文献   

16.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也?"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现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  相似文献   

17.
1.下面“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君将哀而生之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何功之有哉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相似文献   

18.
考点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就是指课内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若、然、则、于、乎、焉"等虚词,许多文言虚词常常兼有几种词性,如"之可作动词、助词、代词用。文言虚词,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其用法常发生变化,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加以区别,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这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魏春红 《考试周刊》2009,(50):63-63
本文针对学习文言虚词常出现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莫属”的“莫”不是副词严浩《一“非”障目》(《咬文嚼字》)1997.2)中说,“非洲人莫属”,当为“非非洲人莫属”。此话准确无误。文中有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严文说:“‘莫属’是文言用语,常和‘非’一起,构成‘非……莫属’的格式。”此说不妥。这种格式当为“非……莫”。《史记·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能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