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分析,探究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随着开发价格与数量变动的演化规律.以江苏省为例,解析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空间匹配关系,判断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为合理评价土地利用过程、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支撑.结果 表明:①江苏土地供给能力指数均值为0.571,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中部高、...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东省第一次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探讨高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果和发展能力,以广东省清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高新区2009-2013年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动态变化及重要影响因素排序。结果表明:(1)2009-2013年,高新区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呈现先减少后稳定增长的趋势;(2)高新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而土地空间潜力挖掘不足,有较大发展空间;(3)道路铺张带动经济发展,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下降;(4)绿化意识增强,但生态效益不容乐观;(5)劳动力和经济投入偏低,发展潜力巨大。高新区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空间潜力挖掘、生态环境的综合关联度相对较高,未来高新区发展应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基于工业用地调查成果,选取与工业用地效益密切相关的6项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海陵区工业用地效益进行分析,并以街道(镇、园区)为单元对用地效益进行排序分级。总结海陵区工业用地特点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对工业用地调查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提出工业用地利用的特点和深层次问题,对于调查成果的深入应用和地区工业用地的管理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本质上分为两类:基于财务的有形效益评价、将无形效益主观量化的体系指标评价。第二类更具合理性,但复杂、可操作性差。两类方法基本上都没有突出企业本身对信息化实施的支持能力这一重要维度,评价完整性有待提高。三维立体坐标模型,建立了制造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支持能力(技术+管理)、成本、有形收益、无形收益的联系。通过对由各维度构建起的立方体体积的比较,实现动态的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向立体空间拓展,城镇人、地矛盾日趋紧张,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二维地籍图的产权关系越来越来越模糊。三维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解决二维地籍管理过程出现的突出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讨论了三维测绘技术中的实景真三维测绘,在三维低级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探讨了三维地籍管理系统的建设的若干问题,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在深刻分析城市主体风景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阐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风景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投入水平共三项评价因素层和十项评价指标层,并以长春市莲花山和净月潭风景区为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物流业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港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主要阐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利用Web3D实现基于网络的、交互性强、实时渲染、效果逼真的黄骅港煤炭码头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通过立体化、全方位、实时展示港口各生产环节场景,实现生产运营过程中设备的快速定位及在线监测,随时掌握生产及设备状态,辅助调度人员更好地进行生产运营全方位透明管理,从而加强管控一体化系统的效能和安全生产保障,通过发挥信息科技对港口竞争力的支撑作用,全面推动了黄骅港"生产透明、全面感知、管理精细、风险可控、运营智能"的"智慧港口"管控一体化新型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9.
结合沈阳市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对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远郊四县(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综合水平均处于可持续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于初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土地质量上的管理是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农用地的质量状况,能够为保护优质耕地、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实现土地数量质量双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对农用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其成果包含了较为完备的土地质量信息和空间信息,是农用地质量定量化研究的数据基础。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空间分析手段揭示空间位置之间隐含关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与空间统计分析相结合,能准确认识农用地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基于海伦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农用地质量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了海伦市农用地质量分布的空间集聚性特征,量化后与面积、质量属性相结合获得海伦市农用地各分等单元空间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海伦市农用地质量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现象,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的划定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付晶莹  彭婷  江东  林刚  边鹏  韩昊 《资源科学》2020,42(10):1932-1943
真实准确地掌握草地基础数据,不仅是指导草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更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星-空-地”一体化遥感观测技术应用为草地要素监测和草地植被生长过程的时空多维度、立体观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梳理草地资源观测技术、要素指标与功能服务研究进展,围绕草地资源立体监测网络、要素指标体系以及应用服务需求与支撑决策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草地资源立体观测网络、指标要素与应用服务体系构建的技术思路。本文认为,未来应加强草地资源立体观测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星基、空基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提升对全国、区域、局域草地的自动化、全天候、立体化观测能力和多源数据获取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草地资源智慧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工具,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及草业发展规划、决策及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朱新华  钟苏娟 《资源科学》2019,41(12):2262-2273
在“流空间”视角下,结合DPSIR概念模型与PLS-SEM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解释框架,解析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高铁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关键路径是“高铁—生产要素—土地利用状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响应”,即高铁通过作用于各项生产要素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状态,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推动地方政府采取相应响应措施。以站点数量、线路数量及总里程为表征的高铁因子与包括人、土地、资金及技术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产要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状态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均有正向影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正向促进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而土地利用状态对土地效益并无显著作用。基于此,在未来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高铁在要素配置上的正向效应,以高铁建设为契机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升,并辅以各项激励措施,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3.
耕地质量评价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改善耕地质量状况的基础。以肇东市为研究区,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针对研究区特点,从自然质量、农田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条件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评价该市耕地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UCA)的角度出发研究三维虚拟城市的自动化生成方法。通过建立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单元的演化过程,确定城市功能区。以此做为控制数据确定建筑物模型的空间位置和相应类型。利用Terra vista和Creator进行三维场景建模,利用Open GVS场景管理技术随机调用建筑物,并将其布设于三维场景的相应位置上,生成三维虚拟城市。开发了三维虚拟城市自动化生成系统,并探讨了该系统在城市规划、城市研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上海市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模型软件,将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分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时将土地整治项目从现状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运营阶段四个阶段进行指标权重分析。采用指标和阶段双重权重的评价方式,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以及各阶段权重。  相似文献   

16.
叶菁  侯卫生  邓东成  庄文明 《资源科学》2016,38(11):2147-2156
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是合理利用城市有限土地、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前提。在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三维质量的可变模糊评价思路与方法。以广东省佛山东平新城地区为例,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Voxel模型对评价区域进行三维剖分,建立断裂面三维缓冲区,定量计算三维缓冲区内各评价单元体顶点上的影响因子值,计算各指标的相对隶属度,按照主题层计算评价区域内各节点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可变模糊集理论能够解决评价因子的模糊性和不完备性,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地下空间质量的相对性;将地质体约束引入到评价单元体划分及空间插值过程中,可以有效削弱数据变异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在断裂三维缓冲区模型的建立及指标定量化工作中,能够细化断裂在三维评价中的影响作用,降低评价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沿海岸线资源综合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诚 《资源科学》2013,35(5):950-957
沿海岸线资源综合适宜性评价是协调岸线功能布局、提高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引导沿海地区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纽带.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活动空间均衡的视角,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空间分析和三维匹配分析为支撑,探索沿海岸线资源综合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实证分析表明:北仑、大榭岛、梅山岛、象山湾口门段和石浦港地区岸线建港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约束较小,适宜港口和工业开发;象山湾内部和象山县东南地区岸线景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适宜旅游开发;象山湾底部、西沪湾西部及杭州湾大桥西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环境容量较小,应当严格保护.通过引导岸线的功能分工与布局协调,可以促进案例区岸线有序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土地整治工作,但如何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实现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数据包络模型,对湖北省85个县(市、区)土地整治绩效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理论测算土地整治生态潜力,并对数量、质量、生态潜力进行聚类,得出综合潜力,最后对土地整治绩效水平分级图与综合潜力分级图进行空间叠加,确定土地整治投入优先序。结果显示:(1)湖北省土地整治绩效水平相对较高,其中综合效率有效的地区有29个,技术效率有效的地区有36个,规模效率有效的地区有29个,三者均值分别为0.8607,0.8931,0.9600。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综合效率均值、技术效率均值均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而规模效率则表现为中间低两头高;(2)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可以划分成五个潜力级别区;(3)全省可划分成16个土地整治优先投入区、25个次优先投入区、20个一般投入区、24个投入紧缩区,并结合各区域特点,指出未来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研究为确定新一轮土地整治资金投入的方向、提高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11年8月12日在深圳隆重开幕,作为本次大型赛事电力供应者,深圳供电局肩负着本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重要保供电任务,除了保证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外,特别要为大运会各类比赛场馆及相关场所提供电力保障。为确保圆满完成大运会保供电的重要使命,深圳供电局在信息安全保障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本次大运保供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应用则是利用了其独特的空间分析优势,通过对保供电设备进行三维建模及立体展示,同时结合电网实时数据、气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展现,从而为本次大运保电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以POI数据为基础,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空间可视化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依Hill Numbers多样性指数构建土地混合利用测度模型,对城镇化发展快速的杭州湾都市圈开展实证研究,并以"理论研究-测度与评价-探索性空间分析-优化路径"为主线探索土地混合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尺度效应,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