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义忠  乔友凤  郝灿  卢宏玮  彭贺  夏军 《资源科学》2022,44(10):2137-2152
生态足迹是量化区域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非均衡指数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大(增幅6.81%),区域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变化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09年;区域草地与耕地的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不断提升,而林地和水域的资本流量(足迹广度)更新速度能够满足资源消费需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本存量损耗严重(但优于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优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②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存在地域互补性,即资源富饶的地区一般有较大的足迹广度和较低的足迹深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咸宁、襄阳等地区足迹广度大而足迹深度小,其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较优;而武汉、鄂州、黄冈等地区而足迹广度小足迹深度大,其生态可持续性差。③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人口的匹配度较差,与GDP匹配度较高;此外,研究发现当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阈值时,其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关系可能发生转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间均呈现倒“U”型特征;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化率上升,足迹深度增加)外,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足迹深度与城镇化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1999-2008年G20国家自然资本利用的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恺 《资源科学》2014,36(4):793-800
各国自然资本利用的时空分异评价是近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1999-2008年20国集团(G20)自然资本利用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20国家的自然资本利用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呈现流量自然资本占用西高东低、存量自然资本消耗北高南低的格局。根据1999-2008年自然资本利用的变化趋势,可将G20国家分为4类:流量和存量自然资本利用增强型(FI-SI型,2国)、流量和存量自然资本利用减弱型(FD-SD型,2国)、流量自然资本利用增强而存量自然资本利用减弱型(FI-SD型,4国)、流量自然资本利用减弱而存量自然资本利用增强型(FD-SI型,11国)。总体上,流量自然资本占用减弱、存量自然资本消耗增强已成为各国自然资本利用的主要变化趋势,可持续性趋于劣化,代内和代际不公平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燕  王效科  逯非 《资源科学》2011,33(6):1145-1152
生态足迹和水足迹作为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资本利用程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生态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食物是人类首要的消费品,其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将反映维持一个区域的人口基本食物需求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本研究在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的现状,重新计算了均衡因子和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等模型关键参数,改进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967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2.025hm2/人;北京市居民食品消耗人均虚拟水为1023.05m3/人,约为居民消耗实体水的5倍,反映了北京居民食物消耗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积和水资源来满足,将对区域土地和水资源造成很大胁迫。本研究采用基于北京市实际食物来源的估算参数更能反应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其结果表明北京市食物供应选择从国内其他地方输入有利于减少北京市食物消耗所引起的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市农林渔牧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食物供应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苏锡常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该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1991年到199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地区9a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纵向分析的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历年的人均生态占用不断增加,9a时间增加了37.78%,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减少了18.67%,该地区历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而且呈连年增长的趋势,到1999人均生态赤字已高达1.2684 hm2/cap.。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生态占用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均生态占用为1.7469 hm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05 hm2,也小于全球人均水平(2 hm2);人均生态赤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4 hm2)。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生态系统评估工具的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由0.885hm^2增加至1.258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27hm^2增加到了0.55hm^2,呈持续增加态势,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未来我国将长期面临生态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紧张局面,科学地评估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能力是我国生态系统评估的核心任务。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分别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生态足迹的方法来研究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消耗。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2008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湖北省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压力和自然生态体系的承载力,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出湖北省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670hm2/人,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5938hm2/人,人均生态赤字达1.9732hm2/人。分析表明,湖北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本文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赤字,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构成及其变迁;对1990年~200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占用强度(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从1970年代初开始,生态系统就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赤字增长迅速,人均赤字年增长率达到9%以上;能源和耕地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最高(63.7%~68.5%)、生态占用强度也最高(达20hm2~23hm2/万元GDP)且生态效率有下降趋势,是影响我国经济之生态效率的主要矛盾所在;第三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很低(4.5%~5.4%),其生态占用强度比其它产业低得多(1hm2/万元GDP),但该产业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较高且生态效率提高较慢;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总足迹的26.1%~31.7%,生态效率在3个产业中增长最快.2000年~2020年,要在实现GDP翻两番的同时实现生态足迹零增长,需要生态效率也翻两番,年增长率达到7.18%,而1990年~2000年间生态效率的实际年增长率为5.45%.  相似文献   

8.
关海波 《未来与发展》2012,35(9):109-113,108
生态足迹计量分析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出该市生态足迹的情况.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市人均生态足迹为5.3547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为0.5456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9.8倍,生态赤字为4.8091hm,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经济社会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需要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2.75%(0.046 hm2/人)到2005年的10.48%(0.055hm2/人);自1996年起,能源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到2005年为0.33×104美元/hm2,比1996年的0.19×104美元/hm2增加0.14×104美元/hm2,能源足迹强度1996年最高为5.15 hm2/×104美元,最低为2005年3.07 hm2/×104美元;能源足迹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自1996年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6年压力指数为0.84,到1999年为0.63,从2000年开始便逐渐增加,到2004年超过1,2005年达到1.20。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6,他引:68  
生态空间占用是由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文评估了中国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情况,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占用生态空间为1.848hm2,中国实际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5hm2,有1.198hm2的生态空间赤字。这一结果大致可以反映我国的自然资产利用状况,说明我国目前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已超出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九龙江流域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文俊  曹文志  王飞飞  陈劲松  曹娣 《资源科学》2012,34(10):1905-1912
以虚拟水为基础的水足迹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水资源概念,本文运用该理论对福建省九龙江流域进行了水足迹计算,并应用了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水足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其他研究结论和水资源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水足迹计算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人均水足迹计算值为1440.695m3/(capy)。水资源利用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水自给率为96.26%,进口依赖度仅为3.74%,对内部水资源依赖度较高;内部效益均不大,万吨水足迹人口密度为6.94人/万t,水足迹经济效益23.81元/m3,水足迹土地密度为36.4万m3/km2;水资源净贸易输出量为3.53亿m3,贡献率为3.80%,呈现较高的外向型;水资源匮乏指数为54%,水资源压力指数为57.80%。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足迹计算值显著大于水资源公报数据,人均水足迹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水匮乏度极低,水自给率较高。总体而言,九龙江流域水资源状况较为理想,但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生态空间占用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持续发展状况。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的第三级,有其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本文以青海省为例,评估了青海省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的人均占用世界平均产量的生态空间为1.8hm2,青海省的自然资产利用程度尚在其实际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青海省的工业生产占青藏高原的3/4,人口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因此,原材料和能源消费应该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由此推知,青藏高原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小于1.8hm2,而青藏高原实际生物承载力人均8hm2,应该有较大的生态盈余。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与乡镇结合的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将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安全度模型和RS与GIS技术,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取18项评价指标,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优秀区域面积占8%,良好区域面积占81%,一般区域面积占11%,流域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2流域上游部分评价单元设有自然保护区(东阳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态安全处于优秀状态;流域中游评价单元(马宅,画水等)河流流经丘陵低山地带,主要流域环境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整体生态安全状态良好;流域下游评价单元,河流干流流经东阳和义乌主城区地带,由于建设用地比例过大,人类干扰活动强烈,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生态安全状态一般;3东阳江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城区人为干扰剧烈,非环境压力较大;干流水质状况较差,部分流域单元生态组织和服务功能较差;湿地退化较快,消落带受损较重。  相似文献   

15.
调整特征参量的生态足迹新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余在1997年为0.64hm~2,至2006年为0.45hm~2.本研究调整原方法部分特征参量后,使生态足迹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荆治国  周杰  詹涛  齐丽彬  张昌盛 《资源科学》2009,31(11):1982-1987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余在1997年为0.64hm~2,至2006年为0.45hm~2.本研究调整原方法部分特征参量后,使生态足迹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测评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符国基 《资源科学》2006,28(5):145-151
旅游生态足迹方法是评价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新方法。介绍了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海南省外来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分别为0.1149hm2和147.63×104hm2,分别是海南省本底人均生态足迹和本底总生态足迹的5.7%和9.0%,对海南省人均生态赤字和总生态赤字的贡献分别为16.9%和24.4%;在旅游活动各要素中,交通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64.3%,乘坐小汽车的旅游者仅占总数的12.5%,但却占着交通生态足迹的56.9%;在旅游者生态足迹类型中,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为77.4%。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940美元/hm2,是海南省本底单位生态足迹产值的1.56倍,但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85%。单位旅游娱乐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饮食的生态足迹产值低。由此表明,旅游活动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高需求和高消耗的综合性生活方式,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生态占用的主要因素,通方式决定着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的大小。旅游业比当地各行业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区域生态足迹情景预测——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卫  刘景双  孔凡娥 《资源科学》2007,29(1):165-171
生态足迹模型偏重于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估,缺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为探索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子,建立了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和能源消费的增加是该省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为策略变量,构建区域生态足迹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相对误差均低于4.3%。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吉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策略变量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维持现行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生态足迹将增至2.99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35%;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升至3.53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6.84%;情景三下,生态足迹增长最慢,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达到2.98 hm2/人;情景四下,生态足迹增长最快,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为3.55 hm2/人;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能源强度的影响,降低能源强度对于缓解生态足迹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2008,30(8):1243-1251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较安全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15%,生态预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17.85%。影响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但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根据生态足迹原理和方法,计算出2003-2007年间长海县土地资源人口承戡力,评价研究了海岛可特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长海县近五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418hm2增加到1.1364 hm2,年均增长11.25%,人均生态足迹由0.0946 hm2增加到0.1393hm2,年均增长10.16%.可见长海县生态保持良好,也是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