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51,自引:4,他引:51  
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为解决中国日益短缺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猛烈趋势仍缺乏有效的调控。基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新视角和中国耕地资源变化态势和构成分析,提出了反映耕地总体产出能力的标准系数以及相对应的标准耕地面积,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耕地统计面积和标准面积的时空差异状况,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重新考察了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状况,并据此提出了实现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开胜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07,29(4):139-145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  相似文献   

3.
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46  
通过预测全国各生态区未来非农业建设占有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垦、土地整理复垦、生态退耕等各方面的耕地资源变化,分别分析了1997-2010年,2011-2030年和2031-2050年3个阶段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这3个阶段耕地总面积净减少量分别是648811hm2,341413hm2和279642hm2,而同期由于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退耕,旱地的比重降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最近 3个时期的遥感资料分析及灰色模型预测表明 ,四湖地区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人地矛盾日趋恶化。虽然该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但土地利用效益差 ,中低产田数量比较大 ,局部地区耕地退化严重。必须采取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 ,实行耕地总量超平衡 ,同时要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水旱轮作 ,增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  相似文献   

5.
林森 《百科知识》2014,(1):15-18
正1978年7月26日,世界上首个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在英国诞生。35年过去了,布朗已是一个男孩的母亲。尽管试管婴儿技术从诞生到现在都饱受争议,而且并没有因为"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平息,但是这项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仍然被视为是巨大的。试管婴儿已有500万之多一项技术如果没有人们的需要和社会的支持是得不到发展的。如今,试管婴儿的数量之  相似文献   

6.
监测点设置是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动态监测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学布设监测点是新常态下支撑实时掌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变化,实现"三位一体"保护管理的关键技术环节。文章以钦州市为例,研究北部湾沿海地区耕地"三位一体"监测点数量配置与空间定位涉及方法、步骤,为同期类似耕地监测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试论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副标题用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陈百明  杜红亮   《资源科学》2006,28(5):36-42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匮乏,耕地占用压力十分巨大,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关系,可以应用Decoupling(脱钩)理论与分析方法,开展我国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研究。其主要思路是在全面分析、对比和总结国内外不同GDP增长阶段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DPR(驱动力-压力-响应)系统的耕地占用与GDP增长之间的脱钩指标体系,应用脱钩指标分析耕地占用和GDP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DPR(GDP增长驱动力-耕地占用压力-政策响应)系统,建立耕地占用与GDP增长脱钩的新型管理制度,最后应用上述框架模式,分别按省、地、县三级选取一些典型区域进行同尺度之间的实证分析,并进行跟踪分析,以验证耕地占用与GDP增长脱钩指标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实施效果,揭示我国各类区域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相互关系的典型模式,提升耕地保护研究 的理论水平与促进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雍新琴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2,34(4):749-757
基于耕地保护的粮食安全目标与机会成本,分析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提出补偿标准及额度测算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是补偿的最低价值标准;区域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出让的纯收益;区域内农户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出让纯收益,扣除耕地粮食生产纯收益的余额;2008年,区域补偿平均价值标准为1.31万元/hm2,全国耕地赤字的省份17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2567.67亿元人民币;江苏省65个县(市)中,耕地赤字的县(市)14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157.01亿元;江苏省小张家村农户补偿标准为:水田0.72万元/hm2,旱地0.87万元/hm2。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牛海鹏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8,30(10):1533-1540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然后从耕地数量生态位和效益生态位耦合关系入手,构建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和效益生态位驱动力测度模型,并分别从城乡结合部、农林交错区和整理复垦开发区等局部空间具体分析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过程。同时指出,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在利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效益效应,即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主导效益生态位的大小及生态位差对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压缩及扩充压缩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后,运用所构建的耕地效益生态位测度模型和作用机制,对焦作中心城市和六县(市)城乡结合部1997年~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的效益生态位驱动力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总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耕地与建设用地主导效益(经济效益)生态位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分异性,这是耕地数量减少和空间变化差异性的重要原因。总之,文章将耕地数量变化与其驱动机制研究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即耕地数量生态位变化规律、动态特征是其效益生态位变化和空间分异性的直接反映和外在表现,从而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庆  陈利根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9,31(5):787-793
为探讨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1986年~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07%;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且必然带动数量的急剧增加,而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非农化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非农化资源消耗量的上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为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既保经济又保耕地的目标,必须从城市土地内部挖潜,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先补后占”等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作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姜宛贝  韩梦瑶  唐志鹏  刘卫东 《资源科学》2019,41(10):1814-1823
为了合理界定全球碳排放责任,本文选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等5个新兴经济体国家,运用回归方程等方法,描述了上述国家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比较了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碳强度的国别差异,并分析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前后相关国家碳强度的变化。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强度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相比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较低的人均GDP水平达到了碳强度峰值,且其峰值碳强度大小总体来说低于发达国家。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发达国家的碳强度总体高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产业转出国的碳强度大多有所下降,承接国的碳强度整体有所上升。研究结果可以为国际碳排放权分配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认识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对陕西省横山县的107个农户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获取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知识并研究其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民选用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指标评价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与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将耕地分为高产地和低产地,发现农民在两类耕地上的种植结构、施肥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农民能够准确鉴别耕地质量并有合理的评价指标;现有生产模式下农民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行为会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将农户指标与基于遥感手段的耕地质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长城沿线风沙区与黄土高原交错地带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用以指导该区域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熵值法与DEA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我国1993—2011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通过将熵值法与DEA相结合,克服了现有研究对于多指标赋权问题人为主观赋值的弊端,同时兼顾了总体评价和效率评价全面分析,实现了完全采用客观求权重的方法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资源减量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良好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循环利用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较小,这是今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该高度重视的方面;除此之外,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效率低下、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的情况。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俞立平  戴化勇  蔡绍洪 《科研管理》2019,40(10):116-125
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角度分析创新对外贸出口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创新数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加强国际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等。创新质量的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有利于企业形成蓝海战略、企业创新成果的良性反馈效应,宏观作用机制包括催生新兴产业、提升全球价值链、改善国家贸易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数量对外贸出口呈现U型曲线。并且具有外贸出口门槛效应,即随着外贸出口门槛水平增高,创新数量贡献的弹性增大;创新数量存在“U型陷阱”与“低外贸出口”效应;创新质量水平较低,与外贸出口无关。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质量不仅是一个国家技术和道德管理水平的综合能力的代表,更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产品质量是避免不了的。质量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的基石,国内国外都把产品质量视为"生命"。针对这一点,国家在加强技术监督工作中质量、标准、计量的关系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国家在这些方面实行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概述。  相似文献   

16.
基于突变理论的多准则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包含四项准则15项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为实证对象,对2006—2011年烟台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表明利用突变理论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可行有效的,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构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次综合赋权法,对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实证分析,以探索新疆在综合经济发展过程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速度缓慢,但随着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后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快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缓慢。  相似文献   

18.
刘庆  陈利根  杨君  何长元  沈飞 《资源科学》2010,32(9):1734-1740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耕地资源的时序变化入手,宏 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先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相结合,定量研究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 动机制,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一步验证驱动因子与耕地数量变化的 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是影响耕地减少的主要动 因;但是,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发现耕地数量的变化与因退耕还林政策导致的林地面积变化这两者之 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无法进行Granger 检验;而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引起该区域耕地数量显著变化的说法也不十 分确切。研究结果将为控制耕地减少速度、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客观评价科研项目中相关技术的研究水平和技术进步,本研究以爆炸装置的威力评估为例,提出了在同一坐标系下,衡量相关技术研究水平高低、技术进步大小的测评模型。该模型将相关技术的不确定度Ui对项目目标性能不确定度U的影响量(d U)i作为技术水平i高低的评价标准,将技术攻关前后(d U)i的差值δ((d U))i作为技术进步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建模过程、相关数据的获取方法、非相邻层级技术间不确定度传递的计算方法和实例应用证实了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分析了该模型优缺点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科学布设耕地质量监测样地是支撑实时掌握国家耕地质量的关键技术环节。当前对耕地质量监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和县级尺度,缺乏省级尺度。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在省级标准样地基础上进行耕地监测样地数量和质量代表性两方面的优化,进而形成省级耕地质量监测布点的技术方法。本文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和面积代表性指数对标准样地的空间分布和数量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原144个标准样地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但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监测布样的要求;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确定理论监测样地数量为194个;以"耕作制度二级区-土壤类型-地貌-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结合《中国土地资源图集》中的中国土地潜力分区图,将内蒙古划分为14个监测控制分区;依据"等别-监测分区"的控制顺序和优先选择标准样地的原则修正监测样地数量和确定其空间位置,最终确定省级监测样地数量为219个,其中标准样地124个,新增监测样地95个。依据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省级监测样地布设,一方面可以建立起省级尺度符合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特征的耕地质量监测布设样地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家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