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国31个省及直辖市2013-2015年空气质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局域Moran’s Ⅰ统计量对AQI指数、PM_(10)和PM_(2.5)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以扩展的STIRPAT模型为基础,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加速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省域专利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的专利数据由于人口流动和知识传播的原因,存在着空间相关.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体现空间相关,且一般的省域截面数据达不到空间分析方法对大样本的要求.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提高了模型的拟合度和系数的正确性.人口流动和流动导致的人口增量对专利创新有重要的影响,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专利创新多;经济增长对创新的影响是正面稳定且具有一定的局部性;高校教育也有正面影响,但其作用尚待发展且空间相关性较大;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地对专利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投资地的邻居并没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理解省域降碳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加速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和协同降碳,基于Super-SBM模型测度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降碳潜力,利用修改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降碳潜力的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数呈增长态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呈下降态势;(2)东部省份多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发挥着支配作用;西部省份多位于网络边缘位置,对网络关联结构影响有限;(3)网络结构形成了净受益、净溢出、双向溢出和“经纪人”四大功能板块;(4)经济水平、能源消耗、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口等差异以及空间邻接关系共同驱动省域降碳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据此提出提升省域降碳潜力、优化省域降碳潜力关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先利用Moran显著性水平图得到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格局:我国大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高创新能力聚集区,以西部三省(新疆、西藏、青海)为低创新能力聚集区.然后通过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实证表明,区域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区域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了区域创新格局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农业科研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投资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和扩散效应,能够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在财政支农三项支出中,农业科研投资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处于中间水平。为了进一步挖掘农业科研投资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提出了优化农业科研投资区域布局、构建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基金以及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使用效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海  吴振荣 《软科学》2012,(3):72-77
利用BCC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4~2008年中国各省份文化产业的效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稳步提高,与规模效率相比,纯技术效率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增长贡献更大;(2)中国文化产业的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而规模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并不明显;(3)本地市场效应与城市化经济是中国文化产业效率改进的两大动力,并且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域R&D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途径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份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我国各省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包含省份之间地理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然后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别研究了R&D投入对各省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空间相关性,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来看,一个省份的R&D投入能够通过四条途径作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其中一条是直接影响,一条是间接影响,另外两条是通过空间溢出形成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投资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和扩散效应,能够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在财政支农三项支出中,农业科研投资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处于中间水平。为了进一步挖掘农业科研投资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提出优化农业科研投资区域布局、构建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基金以及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使用效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构建碳锁定系数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6年碳锁定程度;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影响碳锁定程度的关键因素,并利用一阶差分GMM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以避免估计结果不稳健。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碳锁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地区建设、交通运输和对外开放是导致中国碳锁定程度加深的重要因素;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减缓中国碳锁定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31个省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运用DEA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及时空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主要呈现规模效率,提高教育经费支出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其余各指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分异;各因素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东西部地区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8—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2007—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支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比创新绩效的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中的知识产权、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创新政策中的人事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财税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据此,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资源科学》2014,36(10):2046-2056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工业用地配置的不均衡;4我国各省份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大能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国有企业比重的提高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2006—2010年中国31个省域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效率进行测度,考察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规模、产权结构、企业绩效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效率有效的省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发展不够均衡;研发效率的提高逐渐依赖于研发资本投入;企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所有权结构与研发效率逐渐呈现负相关的趋势,即非国有企业更有助于研发效率的提高;企业绩效与研发效率呈现负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尝试性地以金融相关比率为产出变量,以金融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贷款余额为投入变量,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市场化对其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997-2011年间,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市场化在2002-2006年间并没有促进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呈现出与之负相关的关系;在其它时期,市场化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效率是市场化发展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邓宗兵  李莉萍  王炬  曹宇芙 《资源科学》2022,44(5):1009-1021
探究不同技术水平下工业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本文在考虑地区技术异质性的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理论,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工业生态效率和区域间技术差距,并从无效率根源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检验了工业生态效率损失根源和外部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共同前沿下的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值由2008年的0.589上升至2018年的0.603,依然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②中国地区工业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内陆经济区明显低于沿海经济区,其中5个内陆经济区与全国最优技术水平存在30.0%以上的技术差距。③无效率分解发现,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为高管理无效低技术无效型,其余经济区及全国为低管理无效高技术无效型;30个省(市、区)无效率类型各异,但主要由技术无效率所致。④经济水平、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对全国工业生态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外商投资有抑制作用;环境因素对八大经济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明显不同,其中北部沿海区“波特假说”成立、长江中游和西南区“污染天堂假说”成立。本文可为探寻工业生态效率提升路径提供新视角,为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探究省域知识产权发展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家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我国省域知识产权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对该网络进行特征刻画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省域知识产权发展关联紧密,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空间近临关系、科技服务水平和人...  相似文献   

17.
18.
倪慧君  于伟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218-220,231
驰名商标数量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和参照。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表明,中国驰名商标在各省域的分布具有自相关性,区域全社会R&D投入和开放程度对驰名商标数量都具有正向影响。因此需要为区域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企业发展政策时也需要对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
唐健雄  马梦瑶 《资源科学》2020,42(6):1188-1198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新的趋势,研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对推动工业旅游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②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城市群分布契合度较高,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群聚型”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③工业旅游示范点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的集聚程度亦较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热点和冷点区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分布,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④工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与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政策因素、地方工业文化认同等也是导致工业旅游示范点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应借助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辐射能力,推进工业旅游跨区域、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