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旬话是从哪儿来的?告诉你吧,读磕牙的文章,就让我想起这句话.不讲其他因素,只讲文字和文章产生的阅读感受.我最怕读两种文章.一类是纯净度高的文章,一类是含沙量大的文章.纯净度高的文章,一般与"精神"和"讲话"相联系.这类文章,每句话都非常正确,每句话都无可非议,但是从头读到尾,在一堆"既要……又要""不仅……还要"之后,感觉十分重要之外,一般不知道到底想说什么.这类文章,一般需要领会"精神实质",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等到这个过程差不多的时候,又有新的"精神"需要人们放下刚深刻领会到的,去重新领会另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备受争议的芙蓉姐姐到"清纯"的天仙妹妹,从貌似"莫文蔚"的网络写手"二月丫头"到"中国最美深山女教师"王梅香,从网络百变小胖到"恶搞教父"胡戈……一连串名字构成了当今互联网的喧嚣与浮华.随着一个个"麻雀"变成了"凤凰",一手制造了造星神话的网络推手浮现出网面.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在题为《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动摇》一文中说:「……这位科长亲自用笔在我复写的稿子上改了一个字……」。在题为《在「深」「新」二字上作文章》一文中写道:「……他亲自目睹和听说到千百个感人事例……」。以上二例中的「亲自」一词均应删去,因系蛇足之笔。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文章     
我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的黑龙江农民报上看到了一篇好文章,那就是寸人写的"听说县委书记来了".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在新闻报道的选材问题上,常常提倡"从一滴水看大海"从一粒砂反映世界","听说县委书记来了"篇稿在选材上可以说是作到了达一点.它选择农民突击送爱国公粮的一件事情,说明了富有政治意义的大问题.看来,文章里的那些事情,本来也是一些平凡易见的生活小事,很容易被人忽视.但作者却敏感地抓住了这件富有教育意义,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情",集中、深刻、细致而又形象地作了记述.这里不妨摘用原文的几个片段,看看它是怎样通过一些"小事情"来说明主题的.……我仔细看了看他,见他穿着一个农民样的厥腚棉祆,戴着四方块的帽头,穿着靰鞡,挺瘦,两眼通红,像几夜没睡觉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记得数年以前,我读《人民日报》,好像是在二版上吧,曾开辟有一个《晨光短笛》的专栏。专栏上的文章大多三五百字,且内容清新,文笔流畅、朴实,充溢着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读后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就好像在清新凉爽的晨光里,品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短笛令人如痴如醉……我曾想:这些文章为什么让人耐读呢?琢摸下来,我感觉:一是文章大多篇幅简短,文笔流畅、精练,适应了当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需求。二是文章的主题立意深刻,在行文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给人启迪,催人感奋,丝毫不觉有说教的痕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中国电视传媒业应该如何应对跨文化传播和国外电视文化产品的冲击,提倡既不消极抵抗和排斥外来文化产品,又不全盘模仿和抄袭强势文化以致失去本土文化特征。文章借鉴创新管理学理论,建立了本土电视媒介创新的"二次创新"模式,详细阐释了本土电视媒体从"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到"改进性创新","后二次创新"的发展路径,强调只能是在着眼于全球传播与文化市场趋势与需求的基础上,先学习、后创新,采取适合我国本土化要求的二次创新模式,才是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7.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指引着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再到智慧博物馆,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博物馆实现了从"物、人"二元关系到"物、数字、人"静态单向二元信息传递,再到"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关系的转变。这其中,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功不可没。文章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技术在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丙子仲秋一日,忽然从《西安晚报》上发现了一篇《我说秦俑》的文章,随手捧起,反复诵读,颇有启发.的确,在故乡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兵马俑陪葬坑里,那一排排、一行行真人真马似的陶俑、陶马,个个威风凛凛,气势雄壮,大凡来这里的中外朋友,无不为之精湛的艺术而倾倒:"世界第八大奇迹"、"民族文化遗产"、"东方文化的明珠"、"伟大的军事博物馆"……然而,这毕竟是两千二百多年前,秦人的智慧和创造.  相似文献   

9.
在王老吉"配方门"之前,频发的食品事故已经教会了我们许多,一段网络中流行的排比句便可道出人们的心情: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成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三鹿中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而从"王老吉事件",我们应该学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2011年第10期刊发了张立伟研究员的文章《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文章发表后,在业界引起争议,有支持的,也有拍砖反对的。看来这是传媒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作者又写出"二论",提出"纸媒防御战""时效丢哪里""版权保护从‘禁止我’开始"等论点,对为何、如何撤电子版作出进一步阐述。本刊也愿意继续为不同观点提供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11.
邵华 《中国档案》2014,(3):71-73
从"学科"与"科学"的分辨开始从新中国档案学建立至今,我国档案学界关于"学科"和"科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80年代,吴宝康老先生提出"档案学是……科学",并且驳斥了"档案学无学论"的错误观念;[1]21世纪初,冯惠玲、张辑哲在《档案学概论》中认为"作为一门科学……它  相似文献   

12.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二十五史》(12册)本《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二》载:"鲁共王馀,景帝子,[二年]三月甲寅立为淮阳王,二年徙鲁。"(见第1册第402页)单读此记载,以为"立为淮阳王"与"徙鲁"同在一年,其实非也。《史记》卷11《孝景本纪》载:"三年……六月……徙……淮阳王馀为鲁王。"(见同上第1册第49页)又《史记》卷59《五宗世家·鲁共王》载:"鲁共王馀,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淮  相似文献   

13.
宣扬青年人自学成才的文章不少,但许多文章的“模式”是“从什么到什么”。如《从修脚工到经理》、《从泥瓦工到建筑师》、《从殡葬工到记者》……“从……到……”之标题,决定了文章必须写人物的成长过程。这种写法虽无不可,但一个“模式”就倒人胃口。问题还不止此。有的同志在写人物的成长起点——以前所从事的工作时,为了烘托成功后的事业的“崇高”,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贬低,给读者一种原来的工作“低下卑贱”的感觉。如《中国青年报》1988年4月6日刊登的《从殡葬工到记者》:  相似文献   

14.
今年年初,上海某报二版头条登载了一篇题为《我国广告业跨入多媒体时代》的文章,以申城街头出现不久的大屏幕广告车为新闻由头,介绍我国广告业除了运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为媒介外,已开始充分利用公交车辆、霓虹灯、街头广告牌、流动广告车……等多种媒体,文章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类似这样的文章近一年来时有见诸报端,令人喜忧参半。从乐观的角度看,“多媒体”这个新名词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因其强烈的时代感有成为流行语的趋势。然而,在这些文章中出现的“多媒体”概念往  相似文献   

15.
消除家庭之忧构建和谐"后方"二团积极为飞行员家属排忧解难本刊讯函授学员郑群策、东荣辉报道:"我是飞行一大队王教员的家属,小孩发高烧了……"前不久的一天晚上11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括了《中图法》四版类目注释中"依(按)……排"的类型,分析了这种注释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能,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各部门的效用.二、对管理人员实施心理动力管理.三、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四、加强"图书馆人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翻阁了近一年半以来的“真理报"的国际评论文章.从这一段时期的"真理报"的国际报道来看,国际评论文章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一)评论员评论;(二)观察家评论;(三)"国际评论";(四)"国际轻济原评论";(五).国际问题的短评和札记等.先说评论员评论.。署名"评论员"的评论,是代表报纸发言的一种评论,从内容来看往往是评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或某一国的政局(如评论日本大选等)等等.篇幅一般较长,短者三千字,长者可达五、六千字.署名"评论员"的文章,还有以"国际评论"为题的一种.这种评论是粽合评述当前国际上重大部问题的文章,而不是像前面那一  相似文献   

19.
<正>18年前,在一期电视节目中,《老照片》丛书主编冯克力曾被问到这本刚刚面世的图书会不会一直做下去,他随口回答道:"是的,《老照片》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直做下去。"这句话在当时差不多是"不走心"的,因为即使是对于掌舵人来说,《老照片》的未来也难以预料、遥不可知。不过,这一当年大胆的预测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从1996年  相似文献   

20.
来到"东方巴黎"   到了哈尔滨.东北局安排我们住在南岗区的东北局招待所.过了两天,东北局请我们吃了一顿饭,是在南岗的国民饭店,即现在南岗区副食店那座二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