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工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之作。唐人吟杜诗因时代相近,对诗中名物器具无甚疑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为杜诗作注者尤多,因去唐甚远,不免产生一些疑惑。就公孙氏持何物而舞说法便有三种:一为“舞剑”说。如清宋翔凤《过庭录·卷十六·剑器》持此说:“考郑嵎《津阳门》诗:‘都庐寻橦  相似文献   

2.
关于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公孙大娘究竟手持何物而舞,长期以来聚讼纷纭,争论不休。笔者不揣冒昧,谨提出一点刍荛之见,以与研究者们共同探讨。 历来主要有三种分歧意见,一种说法认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是空手而舞,根据是宋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部》中的解释,马端临说:“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伎,  相似文献   

3.
剑器舞臆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是研究体育史、舞蹈史重要的资料。但剑器舞的内容如何?舞时究竟手持何物,历来是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体育文史》1985年第一期刊登了郑树荣同志的文章《公孙大娘何曾舞剑》,提出了重新探讨剑器舞的问题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个学术问题,现在还没发现新的史料能够说明剑器舞的内容。现将现代学者的不同看法摘抄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志远 《武当》2005,(11):27-28
剑术之解《说文解字》曰:“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曰:“引申为技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手段之谓。由此可见,所谓剑术就是手执剑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故概言之,剑术者,剑法也,剑道也。其三要素为剑器、剑法及完成剑  相似文献   

5.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一般认为指“琐屑之言,非道术之所在,与后来小说固不同”,但并不等于说先秦没有小说作品。《庄子》中的有些篇章,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寓言框框,具备了小说的一般标准,其中保存在《杂篇》中的《说剑》,颇有代表性,它以斗剑为题材,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短篇体育小说。 《说剑》中的主人公庄子,自称为周,应该就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了。但  相似文献   

6.
一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古诗,长年以来为人们所争诵不已,尤其难得的是此诗还为今人研究当时的教坊舞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然而遗憾的是杜公在诗中没有进一步说明这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舞蹈,“神龙见首不见尾”。特别至后来,由于年代久隔,加以有关这方面资料的阙佚、“剑器”舞本身内容的演化等诸因,更是引起了后人对此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李康 《武当》2003,(11):46-47
近来拜阅署名“青城老谋子”的《真有青城剑仙派?》(以下简称“《真》文”)一文后,心中产生以下三种想法。一是《真》文不是一篇真正学术交流的文章,而是在争“青城”之名;二是剑仙功夫作为一门东方绝学,不应该、不可能、没必要普传,只宜保持一缕不绝的授受状态可也;三是应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和角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百家竞相争鸣,道家独树一帜。《庄子》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所著,是反映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之一。《说剑》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目,由于其内容与庄子思想不相干,一般学者以为不是庄子之作,而是纵横家所撰。但其中关于剑的论述,确为我们了解战国剑术及相关问题开阔了视野。文章以《庄子·说剑篇》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三层次”论的理论视角,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从剑文化的演变和庄子的考证入手,通过《庄子·说剑篇》所透视出来的武术文化视角,从而对武术文化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9.
武当剑器     
剑器在武当道内原是做法事、搞庆典、行斋谯必备之器物。武当剑器原本是以桃木剑为假借,以特定的环境为道场,以具有较高智慧的修真高道为主导,开展所谓“降妖驱邪”,以“安其身”或以“定其所”的道教活动时使用的器具。后又演化为道徒拜别师父时,师父将拂尘、红绫及剑赠与徒弟作为告诫、醒示物。三尺青锋宝剑斩断情线尘缘。道徒一旦被俗事所恋,难以割舍,当想起师父所赠的三尺宝剑,当机立断,挥斩尘缘,一心向道,神定心安。所以,武当道内,剑是“斩妖驱魔”的利器,是正义的象征。修炼之时,“驱心魔”是里,有形剑为表,由表及里,表里如一,躯舞剑挥,自然一体。此即为武当剑的来历。  相似文献   

10.
张力 《精武》2006,(11):39-39
《霍元甲》是李连杰全程参与创作的电影,他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武术生涯。李连杰曾提到其中的“武学三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不仅是对武术境界的描述,也是对人物性格、段落主题乃至影片主旨的定性。一、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剑在手中,便成伤人之举;剑在心中,则有害人之势。这一阶段霍元甲对武术和人生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强其筋骨”和“胜者为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杨群力 《武当》2008,(8):6-8
一 剑器各部位名称 “剑”为古兵器之一,被誉为“百兵之君”。剑器已有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历史,其演进更为精良。剑之各部名称亦有异同。现将剑体之各部位名称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12.
7月20日,备受瞩目的暑期强档电影《七剑》与上海浩方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新世纪影城联合举行主题为“竞技浩方”的《七剑》电影全球首映式,正式拉开浩方对战平台与《七剑》电影合作的帷幕,这也是国内电子竞技娱乐平台首次与影视作品进行合作。上海浩方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平合也亲临现场,参加了在王府井东方广场举行的《七剑》全球首映式。本刊记者小华于近期采访了张平合先生(以下简称“张”)。  相似文献   

13.
王孝明 《精武》2007,(1):29-29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庄子》一书成于先秦,书中有一段庄子向赵国国君论剑的话,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是说击剑之术的虚实、开合、后发、先至等见解。《吴越春秋》一书成于东汉,书中有一段话.说击剑家越女生于“深林  相似文献   

14.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15.
剑作为古代一种常规兵器。多的不计其数。但由皇帝收藏和命人打造的剑,就显得十分珍贵了。从文献记载上看,魏、蜀、吴三国的霸主都曾收藏和制造了为数不多的几把剑。这批剑制作工艺水平很高,剑刃锋利无比,被古人视为稀世宝剑。 先说魏王的“宝剑”。据《典论》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命工匠打造了一批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剑的起源,说法不一。如张氏《剑和剑艺》记述“古之剑,依据出土文物,始自石器时代,只有实物,少有记载”。简言之,剑起源于石器时代。并引用古籍中有载认为剑起源于四千多年以前。相传,“黄帝”铸剑,“蚩尤”制剑之说。据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记载“一般认为早在商代已出现剑”。换言之,古代剑起源于商代。古代剑是宝贵的文物。文物是历史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遗存。关于古代剑的起源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沉思。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兵器有长、短、直、弯、环等状,型制多样,无奇不有。古人又把兵器一端或两端做成尖、锥、锯、棘刺和钩形,使兵器攻击时更具杀伤力。“钩”就是古代一种末端尖锐似剑的兵器,一般有长钩、短钩。又有单钩和双钩之分。 “钩”即钩引之用。《释名》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又见《汉书·韩延寿传》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可见,钩这种兵器使用时,是用其似剑的弯曲部位来钩伤人体的。 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钩”这种兵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的蚩尤时代。例如《东观汉记》记载:“诏令  相似文献   

18.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壮心未老获干将(剑名),磨洗殷勤暗雪霜。五尺微躯三尺剑,鸡鸣起舞唤晨光。”这是王甦同志创作的组诗《剑》中的一首。我投目望去,真是诗如其人:他身高五尺,膀宽  相似文献   

20.
关干《双兵连营》的论讨 杨明忠。李良剑、凌正德。 孙正同志写的“对《双兵连营》的管见”一文(见《北方棋艺》1981年第8期第40页),提出了用“移子法”将《双兵连营》修改为红先和的意见。他对该局所作的努力是积极的,但不能成立。 主要的纸漏有两个:(一)红方首着走④54解杀还杀,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