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重要线索 ,摆脱了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俗套 ,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展现给读者的是贾宝玉那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 ,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的黑暗和腐败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 ,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贾政与贾宝玉之间第一次激烈的冲突。是封建卫道者(也是正统)对封建叛道者(也是非正统)的一次暴力镇压,是小说的一大高潮。在"不肖种大承笞挞"中,到处充满紧张、血腥和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崇尚"美",追求"美",可谓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既看到了"美"被毁灭的悲剧,更看到了"美"的追求者被毁灭的悲剧。只有对贾宝玉悲剧形象的逻辑起点、运动轨迹和精神内核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才能较全面地解读贾宝玉这一"美"的追求者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脂砚斋评语"宝玉情不情"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深入到作品内部,结合脂砚斋的其他评语,认为贾宝玉之"情不情"是指贾宝玉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贾宝玉把没有感情的人和物看作有感情.它具体包含体贴语、荒唐语和痴呆语三个方面的内容.贾宝玉之"情不情"所造成的"囫囵不解"现象,一方面是日常的交际中存在的"言不达意";另一方面是其"女清男浊"论之核心思想,在那个时代,因出现搭不上车的现象而不被人理解.贾宝玉之"情不情"是脂评"囫囵语"的重要内涵之一,为宝玉所独有,"移之他人不可".  相似文献   

5.
唐浩明历史小说所揭示的最大悲剧是生不逢时的悲剧,是人的华才美质被时代误用的悲剧.作者将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连成一线,勾勒出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从"器物"到"制度"的冲突、融合过程.原有的文化法则在新时势面前失去功效,历史困境进一步深化文化困境,三者均以奇崛之才不仅殉了昏聩之主,而且殉了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末世."中体西用"最终成为"南橘北枳".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和《家》在以反封建精神为核心的家族模式内诞生了贾宝玉和高觉慧这两个"觉醒者"形象。他们与封建家长对立,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找到自我的反抗方式;秉持进步的女性观及爱情观而步入殊途同归的悲剧;以"出走"反抗封建家族最终重新"回归"而彰显了"觉醒者"的时代特征与历时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贾宝玉确实是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这就是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叛逆的性格却生活在封建的时代,他们是腐朽制度下奋起反抗者的化身和代表,他们的感情也是一个爱情悲剧。这也是红楼梦的主线和主要线索之一。在曹雪芹笔下,悲剧的根源有两方面: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宝黛的性格与思想。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这是封建礼教和制度所不能容忍的爱情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容忍的忤逆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孤独者形象,为了摆脱孤独,他不断地寻求同类。从关学角度讲,甄宝玉则是为了证明同类之不存而被创造出来的人物。贾宝玉是追求理想招致毁灭的悲剧主角,而甄宝玉则是证明悲剧成立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70):28-29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一场悲剧,毋庸置疑。只是前人对宝黛悲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两个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假使宝黛的"木石前盟"最终战胜"金玉良缘",两个有情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是否真的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在封建婚姻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他们真的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在薛宝钗和林黛玉的选择中,哪一个更能适应当时社会?再者,根据现代生物遗传学原理,宝黛的后代能否得到质量保证?所有这些问题的澄清与再思考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和背景下重新理解宝黛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1.
宝黛爱情悲剧是"红学"爱好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却并非仅是黛玉的情商不高所致.其爱情悲剧带有封建时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品评《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马玉堂的悲剧世界,然在多层朦胧的悲凉之雾下,《红楼梦》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的诸多世情文化,尤其以暗含深刻的贾家这个官僚本位的家庭为背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代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清代官场文化图。清代的官场文化与宝黛钗爱情悲剧相互映射,形成了一组奇妙的映照。  相似文献   

13.
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本主义”新人的萌芽,林黛玉是飘逸着东方文化芬芳的“潇湘妃子,”而薛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贵族淑女。曹雪芹通过对《红楼梦》中宝、黛、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寄托了他对“人本主义”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不具备复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美,使她不能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尽管贾宝玉深爱着她。同时宝玉的多情与试探,使她在宿命的笼罩中终于心力交瘁,香消玉殒:薛家的谋划、裘人与王夫人的促成、元春的抉择使得宝钗在悲剧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使宝黛的爱情陷入了悲剧:而王熙凤与贾母在这桩被掩盖了真相的悲剧里无辜地承受了百年骂名。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悲剧。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分析了在爱情婚姻悲剧背后“拥林派”和“拥薛派”双方实力背景,同时指出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宝玉的贴身丫鬟花袭人,有可能成为这出爱情悲剧天平的最后一块砝码。  相似文献   

17.
卡伦·霍尔奈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个体性格结构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这一理论把“自然的真我”放在复杂的环境关系中审视,从而揭示出个体性格所发生的变异和可能的建构模型,这对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很有借鉴意义。文章试图以此理论来分析阐释贾宝玉的性格结构,揭示贾宝玉的性格形成与他所置身的生活环境构成的直接关系。通常把贾宝玉看成“情种”,他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也铸就了自己的悲剧,而这一悲剧乃是他的性格在大观园中形成和建构起来的结果。他在家族中的存在地位,促使他成为一个无力承担人生责任的怯懦者,他只能选择顺从型的人格,他最终“出家”也就不可能是来自佛的“顿悟”,而是追求的幻灭。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给我们教育体系中的人格培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爱情纠葛不只是贾与林、贾与薛两条主线 ,还有贾与史之第三条线。三条线交叉冲突的结果是林黛玉殉情而逝 ,薛宝钗虽然名义上嫁与贾宝玉 ,却丧失了真正的爱情 ,真正与贾宝玉产生爱情的是史湘云。然而史、贾却没有结为正式夫妇 ,他们的爱情只是草露苟合。这也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杜十娘的悲剧成因这一问题上,历来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罪恶表现。然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会发现,这篇小说寄托着作者对真情的肯定和向往,对负情之人的痛恨和批判,作者并没有明确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意图,其矛头所向是不懂真情妄谈风流的李甲。而杜十娘的理想追求与封建礼教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她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可能实现的。将杜十娘之悲剧归结为封建礼教的观点,是空泛而脱离文本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颂扬十娘但不该唾骂李甲,封建社会严格的门第观念,子以父纲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逼死十娘的根本因素,李甲和十娘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从李甲的“负心薄幸”更能让人体味出封建社会的罪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李甲对十娘自始至终怀有真爱;二、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着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